著名作家老舍说:“唯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动作描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平常也用过,可怎么写才能像作家那样,把动作写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呢?
我们今天分享动作描写的四个技巧,它们分别是化功大法、涂脂抹粉、配上声音、加上表情。
如果你能掌握这四个技巧,相信你也可以成为动作描写大师!
“化功大法”
所谓“化功大法”,就是把一个很笼统的大动作,分解成若干个连贯的小动作,然后对每一个细微动作进行刻画,从而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这个大法,其实相当于给“大动作”增加了一个“过程”。
比如:小丽捉蝴蝶。
现在我们给“小丽捉蝴蝶”这个动作进行“化”功,也就是分解成数个小动作。
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只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轻轻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
这里把捉蝴蝶的动作分解为:抿嘴-弓腰-靠近-伸手-夹住几个过程,捉蝴蝶的过程变得丰满而且生动形象。
再如:小明打篮球。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板下面,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捉蝴蝶、打篮球,都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甚至是同学们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不具体。上述两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打篮球的动作分解成数个小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涂脂抹粉”
想写好动作描写,除了分解动作,使用系列的动词之外,还需要考虑给动词“涂脂抹粉”。
什么叫“涂脂抹粉”呢?
例如:小贝蒂伸出双手,捧起燕子,送到嘴边用呵气为小燕子取暖。
这句话,经过“涂脂抹粉”变成这样: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呵气为小燕子取暖。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较细致地展现出来,人物形象更具活力,也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与思想。这就叫“涂脂抹粉”。
再如:张老师做实验。
张老师50多岁了。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他战战兢兢取下眼镜,用衣服的下摆随手擦了擦镜片。“嗯嗯……”他刚要讲话,忽然想起了什么,手忙脚乱地在盘子里找了找,又匆匆往口袋里掏了掏,掏出了一盒火柴,这才放心的又“嗯嗯”两声,站直身子,用特别响亮的声音说:“现在开始看老师做实验!"
上述片段中,采用了“战战兢兢”、“手忙脚乱”、“匆匆”、“响亮的声音”等词语对后面的动词进行了修饰,将动作更形象的表述了出来,让人物更加鲜活。
“配上声音”
在写动作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动作描写,也很单调的,在动作中适当加入声音,就会让你笔下的动作更加精彩、灵动。
“配上声音”可以有两种声音,一是配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二是配上适当的象声词。
“哇,好香呀!”我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炸鸡的味道,果不其然,桌子上摆着一碗黄澄澄、脆香香的炸鸡翅!我不由得奔过去,伸开五指山,捏起一个鸡翅就啃。从厨房走出来的老妈看到我这副馋嘴的模样,真实又好气又好笑。
这一段文字配上了人物的语言描写, 让这一连串的动作变得更加立体,有氛围感。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扩展成了一小段文字。
“配上声音”除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外,还可以配上适当的象声词。比如小猫叫的声音“喵喵”、北风刮的声音“呼呼”、汽车的喇叭声“嘟嘟”、爆竹发出的声响“噼里啪啦”等。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但校园并没有安静下来,我们班也一样:说话的说话、大笑的大笑,全然不知道数学老师已来了!终于,一位同学发现了:“别吵了!老师来了!”班上顿时安静许多!数学老师一上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合上书本,小测!
“加上表情”
在动作描写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动作,还要思考此项动作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是怎么做的,这就要让动作与表情、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
教室里打得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缀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看见我们的混乱战场,惊愕地瞪大眼睛,脸上的肌肉一下子僵住了,纹丝不动,就像电影中的“定格”。我们几个“天王”也都像木头一样,钉在那里了。
这段文字将老师的神情与动作结合,非常精妙地表现了老师当时的心理变化。
动作描写精彩片段赏析
学完了上面的这四个招式,我们一起欣赏一个动作描写的精彩片段。该片段综合运用了上述四种技巧,非常值得大家借鉴。
我瞅了瞅对面的小明,他正在起劲地搓雪球,大概还想再给我一个“炮弹”吧。这正是个机会,趁着他还没有准备好,我抡起手臂,甩了两圈,看准小明的方向,把雪球使劲抛了过去。“嗖”的一声,雪球划了个美丽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小明搓雪球的手上,“嘭”地炸开了,溅得小明满脸都是雪片。看着小明张皇失措的样子,我忍不住“哈哈哈……”大笑起来。趁着小明还没缓过神来,我冲着小明做了一个鬼脸,马上转身跑开了。不能再战了,他被激怒了,那可是不好惹的。
这个片段的动作描写很细致。
首先,运用了“化功大法”将大雪仗的大动作进行拆解,于是,“抡起手臂”-“甩了两圈”-“抛了出去”……将扔雪球的动作细化,从而使笼统的动作具有了过程。
然后,运用“涂脂抹粉”的技巧,在动词前面增加修饰成分,起劲地搓、使劲地抛、不偏不倚地打……使动作更加生动,更加具体。
接着,运用“配上声音”的技巧,如“嗖”、“嘭”等,形象地为我们表现了雪球飞出去的速度和砸下去的力量。
最后,运用“加上表情”的技巧,小明张皇失措的样子、我做的鬼脸等,都使得打雪仗的过程显得异常有趣、生动。
同学们,动作描写的四个妙招,你都学会了吗?
赶紧找一个动作练一练吧!看看通过老师教的方法,你的动作描写是不是精进了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