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联数字刊年卡
②《茶人四部曲》全套珍藏本(含《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望江南》《筑草为城》)
③主要人物谱系图、杭州湖山长卷、硫酸纸书签*4份
④「望江南」周边帆布袋(定制周边,不单独发售)
为什么《茶人四部曲》被现象级传阅
我们仍说它是被低估的神作?
一部温润有力的茶史
如同走进一座茶的大观园
爱茶的人读到这部书,定会如获至宝。
从乾隆皇帝的十八株龙井御茶树,讲到“两刀一枪”的太平猴魁,由《红楼梦》里妙玉用积雪烹煮的君山银针,讲到碧螺春茶的“吓煞人香”……作者把茶人的经验和茶史典籍中的理论落于纸上,构建出了一个精彩的茶宇宙。
讲龙井茶的炒制,青锅、回潮、辉锅,光是青锅的描写,就让人如同站在一口滚烫的炒锅前,看茶人挥动那久经高温练就的温柔“铁砂掌”——“压”是为鲜叶扁平挺直,“抖”则让叶和心包在一起,把香味锁进茶心,“搭”则让茶叶的颜面、温度和水分煞煞清爽。
夏日一头扎进这般清丽的文字间,彷佛能闻到那自茶山浮动而出的幽香,使人忘却夏日的浮躁。
它不仅是一部茶的教科书,作者更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人性的洞察,对茶的品味注入其中。你能跳出具体的茶,看每一碗茶汤里倒映出的人物命运,在每一件茶器中触摸到中国人的性情的刚与柔、明与暗、气与神,对茶有更加直抵内核的领悟。
讲茶香和茶性,作者把兰香称为王者香,是因“兰花以香独步天下,其幽居山间,遗世而独立,知音者方能闻其天地间至香。最极致的花就是只闻其香,人也一样,最极致的人就是只闻其声。”
讲茶器里的人情世故:“杭人眼中,谁家藏了一把曼生壶,谁家的门第都会高贵起来”,一把赠壶,是礼节,更是情意;
见器如见人,作者又用极浓重而自然的篇幅写了一场家庭聚会:
茶庄的第三代主人杭嘉和,把一只最寻常却人人叫好的斗笠碗赠予孙子,让他记牢大道至简的道理;然后拿出一只锡包紫砂壶塞到了投身革命的妹夫手里,因为紫砂芯子易碎,唯有锡,砸不烂、砍不碎;随后,他又将一只邢窑白釉钵送给外甥,因他的性情,与如银似雪的邢窑最是相配……
当我们经由茶和茶器窥探着书中的人性和人心,合上书,我们又能寻着它们的名字,挖掘背后蕴藏的艺术审美和文人情趣,找到最能代表我们自身气质的那杯茶、那只盏。
▼带你茶中见中国
被世人誉为民国版《红楼梦》
一盏茶里,道尽人世间的颠沛浮沉
作为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小说,别看它题材小众,作者竟凭借深厚的腕力,用茶串起一部中国近代史。
故事从清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讲述了杭家六代人在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下,酸甜苦辣的命运人生。
翻开书,近代中国的百年风云、杭城的兴衰史影,大家族的荣辱巨变、爱恨离愁,都在一碗茶汤里沸腾着。
对大时代下小人物不同的人生抉择和命运的书写,也让一杯茶散发出复杂的滋味向度:
当日寇逼近,逃难时的国学大师唯有两样食物断不掉:一是早餐的豆浆油条,二是杭州的西湖龙井茶;
身处乱世中的茶庄主人,仍不忘采制新茶,给后辈传授制茶手艺,在困难岁月里仍能团聚家人、祝贺晚辈新婚;
当革命党人面对硝烟和牢狱觉得熬不下去时,他仍会想起长辈的叮嘱:“想一想山里面的茶,它们没吃没喝,一点点的水,一点点的土,可是它们还是活了下来,还发芽,开花,长成茶蓬。一个人,要像茶一样地活。”
茶在这里,既是柴米油盐的真实滋味,也是人在低谷和逆境时的精神饮品;
读完后我才终于懂了,为什么中国人在风涛雪浪里,仍能温壶慢煮一杯茶。
一杯茶里,展现的既是江南士大夫优雅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人在历史风浪里恒常的生命哲学。
▼豆瓣高分神作,被誉为民国版《红楼梦》
值得文学爱好者反复琢磨的经典
茅奖得主力作,后劲太大了!
《茶人四部曲》中的《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作为当年高票拿下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其中的文字之美,也值得文学爱好者们慢慢细品。
它勾勒杭州的四时山色,寥寥二十字却叫人向往:“春淡怡,如笑;夏苍翠,如滴;秋明净,如妆;冬惨淡,如睡。”
道至灵隐,烟云龙井,空蒙兰竺,梦泉虎跑……字里行间,一卷江南百景图便徐徐展开,让人仿佛在书里就游了一遍杭州。
而当你携卷亲赴杭州,文学与现实的交织,也会让你对这龙井之乡,多出几分乡愁般的幽微情思。
它描摹情欲含而不露,却把杭家夫人林藕初和管家吴茶清的情感纠葛写得撩人心魄:
“这是黄昏的南方,天光暧昧,灰尘干净地浮在空中;这又是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三十岁的少妇无意间把茶筛竖了起来,便看见了被筛孔粉碎的月白色的背。“
话语中穿插的人生哲理、人性洞察,只言片语却入木三分:
“忠于自己也是忠诚嘛,人还是拣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做才好。”
“中国人的表情很难捕捉,他们就像一个个热水瓶,外面是凉的,里面的温度是多少,不知道。你得等,这很神秘。”
经历聚散,见过生死,我们才终于明白,平淡清和的文字,也可以由千斤重的笔来写;才明白,一盏清茶,也经历过春秋冬夏。
翻开书,一纸内外,烟火终同。
▼茶中见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数字刊
跨越时岁和地理,带你寻找茶的答案
茶,多年来一直是《三联生活周刊》深耕的话题。
从2006年至今,《三联生活周刊》已持续推出了10本“茶”专刊,探寻的路径也经历了几番演变。从关注物质层面——去各大茶山寻找最好的绿茶、红茶、工夫茶,再到精神层面——去寻找“茶之道”。
比如在这期《自由自在中国茶——踏访春茶的山水、人文与市井》中,除了对饮茶之闲情与佳境的探讨,还聊到了净室、良友、美器、好水、文火、适量、良匠、变通等饮茶的“标配”。
中国有没有茶道?中国茶的精神性如何承载?
为什么说,是陆羽的《茶经》将喝茶从形而下带入到形而上?
明清文人的茶会雅集,日本茶道的一期一会、茶禅一味,背后有怎样相似的精神背景?
除了茶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三联也跨越地理,追寻茶在不同国度的境遇以及人们对茶道不一样的理解。当我们在印度、日本、韩国走上一圈之后,再重新将目光投回自己,很可能收获前所未料的启发,以及对自身更透彻的理解。
被英国人走私到印度大吉岭的中国老茶树树种,无意中帮我们保留住了中国传统的茶味道。那是在一百五六十年前,我们祖先曾经痴迷过的滋味。
大吉岭的茶园以此为豪,号称“大多数茶树是来自中国的原种”。
2017年,三联派出记者前往印度大吉岭,多地走访,与印度茶园主人、拍卖公司主席、茶叶局官员深度交流,后推出《好茶之道:印度大吉岭的滋味传奇》一刊,向读者介绍了这一古老滋味的传统与意外。
2013年,三联记者前往日本京都,寻访了各个千家流派,试图弄清“何谓茶道”这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在《茶之道——中国与日本:茶史、茶事与茶境》一刊中,你还将读到从唐宋到明清,中国茶道的嬗变,看懂明代文人的茶空间与茶器陈设,以及“禅”在日本茶室的体现。
2015年,为弄清“茶道究竟为何物”,我们又前往韩国。试图从大壶与大盏、寺院高人、“茶聚的幸福感”中,了悟茶对饮茶者心性的滋养,以及那份从茶香中找到的率性、自然。
《茶之道:山场、活水与茶境》一期,记下了这些动人的瞬间。
其实,对一个有价值话题持续多年的追踪、深化、多角度解读,是三联一贯的传统。
比如,想彻底弄清中国人爱茶的缘由、茶文化的源起,你可能需要进一步打开格局,从中国的山水、地理、文人中寻找入口。如今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东西,其密码乃藏在更具体、鲜活的事物中。
诗意中国 ·苏东坡地理 · 徐霞客地理
作为盛茶的器物,瓷器里蕴含中国人怎样的审美范式?关于器物,中国人常说“巧者为下,拙者为上”,这是否也暗含了中国人赞赏的“为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