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的描写手法
对于古代音乐的描写手法,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先看下面四段古代音乐描写的精彩片段。
一、《琵琶行》音乐片段
白居易〔唐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听颖师弹琴
韩愈 〔唐代〕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三、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代〕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四、《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刘鹗〔晚清〕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鏦鏦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上面四段关于音乐的描写,在古典文学中是很著名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共同点:
首先,音乐要想表现的好,必须使用通感手法。所谓通感手法,就是以一种感觉表现另一种感觉,所以也叫移觉。《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等都是用视觉与听觉通感。《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之前都是以视觉写听觉。《李凭箜篌引》前十句正面描写中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其它八句都是以视觉写听觉。《明湖居听书》中黑妞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白妞(王小玉)的唱腔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像登山,像飞蛇,像烟火,弹弦子的轮指手法“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都是视觉与听觉通感。
其次,音乐要想表现的好,必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琵琶行》前面用大量正面描写进行渲染,结尾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听众的感受和环境的静寂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之后都属侧面描写烘托,眼泪打湿了衣襟,琴声使自己忽冷(冰)忽热(炭),只能“推手遽止之”。《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吴质不眠,露湿寒兔侧面烘托了李凭技艺的高超。《明湖居听书》先用丑琴师和黑妞进行铺垫烘托,然后白妞出场,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同时又以丑琴师手法的高超,以黑妞唱腔的清脆流畅为白妞出场做铺垫烘托。白妞出场了,那远远坐在墙角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场子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唱完之后,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都是侧面衬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诗歌的表现手法里,除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外,中国人把国画的技法也引进了诗歌。国画的手法就是渲染、烘托、白描、象征。渲染就是用大量笔墨正面描写,烘托就是用大量笔墨侧面描写。白描就是表达方式里的叙述,象征就是托物言志(托物喻理、托物咏怀)。
还需要说明的是,烘托不等同于修辞手法里的衬托。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以丑衬美固然美,以美衬美则更美。前者反衬,后者正衬。烘托手法相当于衬托修辞中的正衬,所谓烘云托月,以美称美。《明湖居听书》中丑琴师的轮指的高超,黑妞的唱腔的优美,就是为白妞(王小玉)的出场进行铺垫烘托。用丑琴师长相的丑反衬他自己手法的高超,这不能叫烘托。
最后,音乐要想表现的好,音乐本身必须起伏跌宕,而描述者要把这一切准确表现出来。《琵琶行》中,音乐从嘈嘈急雨与窃窃私语的交错弹奏,轻重缓急变成在花间穿梭飞翔的黄莺婉转流畅的叫声,再到冰层下面泉水的幽咽声,再到凝绝不通的无声,由高到低再到无,然后银瓶乍破水浆迸射,铁骑突出刀枪鸣响,最后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听颖师弹琴》琴声一开始仿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你对我错的呢喃低语,然后突然一转,变成勇士奔赴战场的阔大高昂,然后到浮云柳絮随风飘荡的流畅无碍,然后由一个旋律变成百鸟乱鸣,由百鸟乱鸣的错杂再到百鸟之王凤凰的一声清唱,而这个清唱之声越拔越高,在最高处又陡然下落,让听众有一种冰炭交错入腹,忽冷忽热的感觉,不知不觉“湿衣泪滂滂”,只能推手遽止之了。《李凭箜篌引》前四句其实打乱了顺序,应该是“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江娥啼竹素女愁,空山凝云颓不流”。诗歌开篇先渲染造势,用箜篌材料的名贵,写李凭的身价和出场的气势,接着江娥素女的一声呜咽,琴声拉开了序幕,这一声呜咽就阻住了天空的流云。《列子·汤问》记载了“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的老师秦清唱歌为薛谭送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而李凭的箜篌声只是一声低咽,就阻住了行云。功力之深,自然可知。一声低咽之后,转成清脆的如玉碎如凤凰的叫声,再变成芙蓉兰花绽放的轻柔声,声音继续弥漫开来,仿佛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凄冷的氛围中,低沉过后,突然石破天惊,暴雨骤下。然后声音又仿佛渐渐远去,观众都听得呆住了,到了忘我的程度。
《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唱腔的描写,对上面三段做了一个美丽的注脚,不再赘述。
声音之道,可以说与天地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