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景物描写有方法,巧用妙招酿佳作

2022-01-26 10:36:08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景物描写有方法,巧用妙招酿佳作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自然界中的景物进行描摹,然后呈现给读者,令人如临其境,浮想联翩,这是景物描写的魅力所在。我们读诗词文章,经常会被其中优美的景物描写所感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叶绍翁写“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想象着满园那动人的春色;岑参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神往于塞外那迷人的雪景。名家笔下的景物描写总是如诗如画,生动传神。

而我们很多学生面对繁花似锦的景色却无从下笔,严重影响了写作积极性。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探究景物描写方法的应用显得非常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引人入胜,为文章增光添彩呢?下面我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来和大家谈谈景物描写的一些技巧。

一、观察有顺序,景物有层次。

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的角度、顺序。观察,先要选好一个观察点,然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描绘。可以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比如:朱自清的《春》里的“春雨图”:“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作者由近景写春雨的滋润,又从远景烘托出春雨的安谧,呈现出景色的丰富层次。

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就是按照“山上---山坡---山腰”的顺序,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青松擎花、小山着衣、落日羞雪的美景,景物的层次不可谓不丰富。

二、修辞巧运用,语言更生动。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拟人句,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作者就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百花的美丽和争相开放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就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展现了夕阳斜射下薄雪的可爱、娇美,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一美景的喜爱之情,也让读者心向往之。

刘湛秋《雨的四季》中写道:“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沉静了。”这里把秋雨比作生了孩子的妇人,写出了春雨安静、端庄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春雨的独特感受。

三、描写多感官,景物更丰满。

   若要文章有话可写,就要积极运用感官,写出景物的色、形、声、味等,可以单项写,但更多的是交织在一起写。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段文字中,作者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形象具体,美妙动人。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中写道:“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带给我们全方位的感受。

四、正侧相结合,特征更鲜明。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景物特征更鲜明。

刘湛秋《雨的四季》中写道:“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洋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这里,作者描写怒放的花朵、鼓浆的树叶、争先恐后生长的杂草和铺满河面的荷花,从侧面衬托出夏雨的热烈、粗犷。

朱自清的《春》中:“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这里用树叶的亮和小草的青,侧面烘托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五、虚实又相生,意境更深远。

实景即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显出已逝之景及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的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绘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从而达到深远境界。

朱自清的作品《春》一文中,作者由果园中满树的花朵,想到“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由实到虚,再创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意境更为深刻。

六、情景互融合,作品更动人。

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物的人则是有情的。作者对任何景物,总会有自己的情感。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因此,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春》的尾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更传达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又如刘湛秋《雨的四季》:“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运用第二人称,表达对雨的爱恋、赞美之情。

当然,景物描写的方法不止以上几点,让我们继续跟随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去学习,反复诵读,用心品味,有意识地仿写与创造。假以时日,他们的语言也会渗透到我们心里,枝繁叶茂地生长到我们的作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