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懂:
“就是要多展示细节,show, dont talk 嘛,我会了!”
但等提笔准备落字的时候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简单。
“是要写细节,但细节怎么写啊?”
......
就像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abc算出来了,结果公式多少来着?
做题思路很清晰,解题公式不记得。
提笔四顾心茫然,年级第一在指缝中溜走。
所以,我们今天来重温下“解题公式”。
“细节怎么描写?”
我们用个练习来举例子
现在有个侦探,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房屋:
侦探用手杖一顶,门板嘎吱推开,这是一间杂乱无章的房间。
简单描写:
房间不大,正中间是一张单人床,床上铺着被子;床的左边是书桌,桌子上散落着纸和笔;床的右边是一个大书柜,柜子里塞满了文件和书籍。
这是一个简单的画面,很粗糙。
现在我们知道房间里有三个主体:
床、书桌、书柜。
我们要写细节,就要用放大镜,把这个三个主体全部扫描一遍。
一边问自己问题,一边添加环境细节。
床是什么床?老旧的木床。
床上有什么?泛黄的床单,凹陷的床垫。
床边有什么?破旧的被子。
桌子是什么桌子?木质书桌。
桌子上有什么?纸和笔。
纸笔有写什么信息嘛?写满了模糊的字迹。
桌子下还有什么?抽屉里有生锈的钥匙。
书柜是怎样的书柜?斑驳的旧书柜。
书柜里有什么?塞满了书和文件。
那文件呢?褪色、泛黄、残缺不全。
问题问完了,细节也就有了,把所有细节组装进主体里面:
房间里昏暗而阴冷,唯一的一扇小窗户被厚厚的窗帘遮住,只有几缕微弱的光线透过缝隙洒在地上。
房间的布局一目了然:中央是一张老旧的木床,床单已经泛黄,床角还残留着一些不明的斑迹。床垫微微凹陷,破旧的被子耷拉在床沿。
床的左侧是一张木质书桌,桌面上散落着一些文具和纸张。
一支干枯的笔静静地躺在桌角,旁边是一张写满字迹的纸,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出是一些计算公式和草图。桌面的抽屉半开着,里面杂乱地堆放着一些小物件,包括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
床的右侧是一个高大的书柜,柜子里塞满了书籍和各种文件。
书柜的木门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变得斑驳,一些书籍的封面已经褪色,书页泛黄,边角卷曲,有的书页已经残缺不全。
好,现在细节是不是多了很多。
细节足够了吗?还不够。
目前所有的信息都停留在视觉上。
也就是所有的细节都是眼睛看到的。
太单薄了,人可不仅是视觉动物。
我们要调动所有的感官,除了眼睛看
嗅觉会不会有?
“推开门,闻到一股混合着潮湿与腐朽的尘土味。”
“掀开被子,发霉的臭味传来。”
触觉会不会有?
“拿起书桌上的纸张,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
“锈迹斑斑的钥匙很沉重,有点冰冷。”
听觉会不会有?
“脚下的地板发出微弱的嘎吱声。”
“书柜里的书坍塌下来,砰一声摔在地上激起一阵灰尘。”
再把所有的感官再组装进去:
侦探用手杖一顶,门板嘎吱推开,一股混合着潮湿与腐朽的尘土味扑面而来,他皱了皱眉头,迈步走进房间。
房间里昏暗而阴冷,唯一的一扇小窗户被厚厚的窗帘遮住,只有几缕微弱的光线透过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房间中央是一张老旧的木床,床单已经泛黄,床角还残留着一些不明的斑迹。侦探用手杖撩起被子,床垫微微凹陷,破旧的被子耷拉在床沿,散发着发霉的臭味。
侦探看了眼四周,走向左侧的木质书桌,脚下的地板发出微弱的嘎吱声。
书桌上散落着一些文具和纸张。
一支干枯的笔静静地躺在桌角,旁边是一张写满字迹的纸,侦探用手指轻轻拿起纸张,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出是一些计算公式和草图。
桌面的抽屉半开着,里面杂乱地堆放着一些小物件,包括一枚锈迹斑斑的钥匙,很沉,有点冰冷。
侦探放下钥匙,看向了床的右边。床的右侧是一个高大的书柜,柜子里塞满了书籍和各种文件。
书柜的木门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变得斑驳,一些书籍的封面已经褪色,书页泛黄,边角卷曲。一阵风吹过,书柜里的书坍塌下来,砰一声摔在地上激起一阵灰尘。
那么,现在一段侦探进入尘封已久的房间的描写就完成了。
对比起简单的主体,是不是就详细了很多,就像本人进去探案一样。
有画面感,有亲临感。
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
最后回归我们的话题,细节怎么写?
通过这个例子就可以知道:
脑子里要先有大概的画面。
“房间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衣柜。”
“一片树林,树林中有可爱的小动物。”
“古装女子阳光下静静看书。”
然后用一个个问题,去找到画面的细节。
“床、桌子、柜子分别是怎样的?”
“一片高树林还是矮树林,有哪些小动物?”
“女子衣着怎样?样貌如何?什么氛围?”
除了视觉,还要充分调用其他的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再把所有的内容全部组装起来,一段描写就完成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会不会太冗长了?
先写,都写下来,写完了再删减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