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怎么描写秋天的景色?
问:不提秋天,怎么描写秋天的景色
答:丰收、枫叶、冷空气、田野
这几个关键词一出现,我相信无论是适龄小学生,还是从小学阶段走过的爸爸妈妈们,分分钟脑补出了故事的发展。
小学阶段,我们经常会有描写季节的主题写作,与此同时,孩子们的作文内容往往总是出现,相似的的词语、相似的情节。
写春天,通常要用上“万物复苏”“一年之计在于春”
写夏天,就是小狗吐舌头,知了在树上鸣叫
写冬天,就是“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
很多孩子的作文,一目了然的差,一大原因就是因为描绘过于单一。
“词 穷”
明明积累了那么多词汇,为什么依然用不好呢?来看看那些课本上的名家是怎么描绘秋天的吧!
#01
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老舍《济南的秋天》
老舍先生这段《济南的秋天》,充分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睡着了的大城楼”“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仿佛将济南的秋景写活了一样,整个段落轻松明快,像是对朋友一般娓娓道来,介绍济南古城景色,又邀请你来做客,表达了作者对秋季济南的喜爱。
#02
秋天把旧叶子揉掉了,你要听新故事吗?静静的河水睁着眼睛,笑着说:总有回家的人,总有离岸的船。
——简媜(zhēng)《浮舟》
简媜的《浮舟》短短40个字,除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外,作者巧取意象,将叶子、河水、船,三个意向关联,让读者忍不住产生联想“落入河水的叶子,不就像背井离乡的游子吗?”。
秋天对于这些名家来说,感知各不相同,有的是老舍笔下是《济南的秋天》的明澈,有的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清冷,有的是史铁生《地坛》的青铜钟声,又或者如简媜《浮舟》中的一片静流……
他们笔下的文字,有比喻、排比、拟人,有巧用意象、短句、对仗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不同的写作方法。
偏正短语
所谓偏正短语,一般就是指定语或状语修饰中心词所组成的短语。这也是我们在写景作文中,最经常会使用的词语,“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红彤彤的苹果”这样的词汇,让句子更加丰满。
比喻和拟人
就像老舍文中描写的那样,使用最基础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让平面的景色鲜活起来,让景物不仅仅局限于平面上,而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排比句式
无论是在平行线语文课程中还是课下的作文指导,老师经常引导学生们多写排比句,因为排比句能够提高文章观赏性与句子气势,如果可以将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复合使用,那更是锦上添花。
真情实感
除用好写作技巧外,作文中更需要的是孩子们的真情实感,这是对学生作文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孩子和成人不同,生活经验少,感知新鲜事物的能力也不强,所以才会出现作文千篇一律。
平行线语文的课堂上,我们学习名家作品,作者总是能够通过细节发现生活中的美,随着学习孩子们也能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真挚而浓烈的情感。
“感知事物往往决定了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是教感知。”
对成人来说和一本书产生共鸣很简单,我们可以非常投入的进入书中角色,看待故事中的每个事件与人物,我们也可以根据故事引发联想,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因为成人的思维模式是抽象的,所以在与抽象符号链接时相对更容易。
但是,孩子的思维是具象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的形成前,他们对一本书的理解和认知,仅仅只靠阅读文字,所以很难投入进去,而阅读过程中的那些内心感受与理解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吸收和内化呢?
平行线语文暑期的孩子,一定对“立体阅读”不陌生了,孩子们通过立体阅读的方式对阅读内容有充分的体验与了解,这样他们才能通过具象的思维和这本书产生链接,从表象的故事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立体阅读的方式,能够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当他们对阅读不再产生压力,无形中也降低了阅读难度,这也更容易让孩子们提升阅读体验感,养成阅读习惯。
孩子们在课堂中通过小组演绎,人物分析,对故事理解和创编等,都是一种输出的过程,这样的分享、输出,是对阅读内容理解的分享,也是一种对自己认知发展的分享,更是提升感知力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