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课堂实录

2021-08-05 09:07:24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课堂实录

吴春来

【教学设想】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背景,尝试开发作文课程,科学合理的处理作文教学内容,试图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展示的方式来学习人物细节描写,以创作者的身份谈为何要这样描写细节。

1.展示下水散文《故乡》,用真情感动学生告诉学生文学需要爱,要学会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

2.让学生发现《故乡》《抱一抱母亲》(片段)中人物细节描写感人的原因,设置了一种情景,让人物在情景中展现细节,由此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细节,进而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细节。

【课堂实录】

一、写作疑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堂作文课,课题是“在情景中描写人物细节”。我们先来看一个人,(出示:《审美阅读十五讲》封面、孙绍振照片)这位白发苍苍、低头凝思的老者,他叫孙绍振。孙绍振何许人也?他是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一位非常风趣幽默的老头。我曾听过他的一次讲座,讲座长达三个小时,我们就笑了三个小时。他有一本书叫《审美阅读十五讲》,在这本书的232页有这样一段话,(出示:有些老师让你写作,先叫你观察,观察来观察去,观察太多,反而_______)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不会了。

师:反而(出示:不会写了)比如,(出示:老师让你写一个人)我们就要描写他的(出示:这个人的眉毛怎么样)接下来(出示:鼻子怎么样)再接下来(出示:头发怎么样)再接下来(出示:眼睛怎么样)再接下来(出示:说话时嘴巴怎么样)还要告诉你们注意他的动作,这些统称为什么?

生:统称为细节描写。

师:结果怎么样呢?

生:不怎么样了。

(生笑)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讨如何写一个人的细节,为什么要写人物细节,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人物细节。我希望这堂课给同学们一点点启发。好不好?

生:好。

二、下水作文示范

师:请同学们看到资料。(出示:《故乡》)朱自清说优美的文章都是适合朗读的。这篇文章我很喜欢,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同学们朗读1、2、3、4自然段,我把5、6、7、8自然段朗读完。现在开始。

故乡

①故乡,在大山一处偏僻的角落。那里有吆喝牛儿的嬉笑,有逃学路上掏鸟窝面红耳赤的争吵,也有被父母责罚的委屈……悲与欢、喜与愁,夹杂着人生的种种情感与体验。

②忘不了村前那棵古树,每逢炎炎夏日,村里的老大爷们光着身膀子,有说有笑,谈古话今,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讲述的传奇故事。古树四季常青、蓊蓊郁郁,晚上猫头鹰经常栖息此处,偶尔发出几声尖叫,村里长辈们说,猫头鹰一叫就会有老人去世,所以我们非常害怕这叫声。据说大跃进时期,村里人没粮食吃,靠它的果实挨过了荒年。它的枝条直耸云霄,树干有一米左右粗细,颇有大丈夫的风骨。

③故乡的村落其实就是一座大院,有两重大门,也许当时应是大户人家吧。堂前屋后,种植着竹子和葡萄,明月半墙,微风一过,还真姗姗可爱的。不觉间想起余光中那首催人泪下的《乡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每次回家,听闻村里的爷爷奶奶一辈都相继撒手人寰,不禁悲从中来。

④对故乡的怀念,最让我惦记的还是我的祖母,她是村里唯一健在的老者,她见证着故乡的点点变迁,那份苍凉与辛酸又有几人能知晓呢?

⑤三十年了,自我懂事起只要一回家,我就习惯在老屋前大喊两声:“奶奶,奶奶,我回来了。”然后奶奶就会眯笑着眼睛蹒跚地从房里出来迎接我。前几日,我回故乡一趟,因为祖母老埋怨说我舍不得带孩子回家让她看一看。一到老屋前,我照常还是大喊两声:“奶奶,奶奶,我回来了。”“嗯!”奶奶习惯地回答我,可这次,她没出来迎接我。我来到厨房,她用手撑着双腿正想站起来,她的背比去年更驼,看见我仍是眯笑着眼睛:“宝宝,你回来啦!”她的声音大不如从前的圆润,眼神也不太好使,我的眼睛突然就湿润了。祖母急匆匆地要抱她的曾孙,她佝偻着身子,可怎能抱得动她的曾孙呢?于是她就去亲曾孙的小脸蛋,孩子没见过曾祖母,自然怕她,忙把身子缩回来,可祖母拉着孩子的小手亲个不停,孩子害怕得大哭大嚷,她却乐呵呵的。

 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似乎在此刻更能勾起我的伤怀。如今祖母的白发一日比一日多了起来,故乡的路还是那条坑坑洼洼的小泥路,仅多了几蓑烟草而已,门前的那棵古树,几年前被雷电触死,仍孤零零地挺立在那儿。

⑦我走了,天灰沉沉的要下雨,祖母央求送我,我未答应。行至不远处,我用相机拍下了故乡村落的全貌,祖母或许正偷偷地目送着我,故乡的景色一定少不了她的。

⑧故乡啊,一半是童年,一半是思念。(《中国散文家》2010年第2期)

(生齐读1、2、3、4自然段。师声情并茂地朗读5、6、7、8自然段)

师:我读完了,请问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生:她佝偻着身子,可怎能抱得动她的曾孙呢?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想抱他的孙子,但是却抱不动他。

师:这是细节描写当中所说的——动作描写。还有吗?

生:还有一句就是,我来到厨房,她用手撑着双腿正想站起来,她的背比去年更驼,看见我仍是眯笑着眼睛。

师: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令我感动的原因是:他前面先写了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奶奶,与前面形成了对比。

师:刚才这位男生谈了谈他的感受,请位女生来谈谈感受?咱们课代表是谁?你来吧。

生:我觉得让我最感动的话是倒数第二段的一句话,行至不远处,我用相机拍下了故乡村落的全貌,祖母或许正偷偷地目送着我,故乡的景色一定少不了她的。

师:为什么感动?

生:因为作者很少回去,他的奶奶很想送他,可是送不了,只能目送他。

师:我刚才看见这位女生,眼睛红红的。刚才你这段话其实也触动了我的心,这里也是我感动的地方。请坐下。还有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她的声音大不如从前的圆润,眼神也不太好使,我的眼睛突然就湿润了。

师:为什么打动你?

生:运用了细节描写,描绘了声音的变化,还有眼神。

师:运用了细节描写,还有声音所以打动你。还有吗?

生:我走了,天灰沉沉的要下雨,祖母央求送我,我未答应。

师: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因为送他的时候看出了她的舍不得。

师:同学们刚才都说了,感动的地方都用了细节描写。你想不想听作者来谈一谈他的创作感受呢?

生:想。

师:作者就在教室里边。

(生惊喜)

师:那个人就是我,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听作者谈《故乡》创作)我叫吴春来,这篇文章是我09年写的,时间已经过了六年了。这是我的故乡(出示:图片),那个土房就是我生活的地方,如今这座房子已经没有人住了,我的奶奶走了,我的父亲也走了,时过境迁,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想起曾经的故事,心中有万般痛处,我只想跟同学们说的是,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打动别人?是因为我写的是真人,记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这是我和奶奶的合影(出示:合照),有时我都不敢多看,看了之后我的眼泪就会流下来。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散文家》2010年第2期,全国很多地方的命题者把《故乡》命做现代文的阅读题,他们都在考细节描写。老师教了你细节描写,为什么我们的细节描写就是不打动人呢?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讲一讲我到底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可以说故乡最打动人的就是第五段。第五段有个特点,描写第五段的时候,我把人物放在情景之中,(板书:情景)什么叫情景呢?余秋雨在一本书《晨雨初听》当中讲了这么一段话——

(出示:文学的基元是耳目直觉,但是耳目直觉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汇拢的,只有在汇拢了的耳目直觉中才能让读者产生全身心的震撼。耳目直觉的汇拢地,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情景是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切切实实,可触可摸,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情景的作用就是令读者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个情景就叫场面。把所有的听觉视觉聚拢在一起,来看这个场景之中他所表现的情感。把人物放在场景当中,怎么描写才感人呢?这是你们的疑惑,对吧?

我们上阅读课文,讲体验感情;上写作课,我们要学会分析。怎么分析?还是回到孙绍振老先生的话中来,他的一本书名叫作《审美阅读十五讲》,里面就讲了什么叫分析。

(出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

师:我来讲一下,这矛盾不一定是矛盾,我觉得这矛盾可以理解成不协调。什么叫不协调?在《背影》当中就有——父亲给儿子去买橘子,如果父亲高大威猛又年轻,他一跃而过站台,会感人吗 ?

生:不感人。

师:感人就在父亲年纪怎么样?

生:老了。

师:身体怎么样?

生:胖了。

师:爬得过吗?

生:爬不过。

师:正因为爬不过,父亲要爬,才感人;此外,朱自清先生当时多大年纪?

生:20多岁。

师:他现在是一个20岁的青年人,与看父亲去买橘子,形成对比,这是很不协调的。文中也有不协调的成分。一个是奶奶对我的称呼叫什么?

生:宝宝。

师:作者多大了?

生:30。

师:你们见过一个30多岁的成年男人被别人叫做宝宝的吗?通过这个称呼可以感觉到什么?

生:爱。

师:我们重点是写年龄,还是写奶奶的称呼?

生:称呼。

师:奶奶的称呼是什么?

生:宝宝。

师:如何称呼的?怎么称呼宝宝的?

生:眯笑着眼睛。

师:奶奶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啊?

生:用双腿。

师:用双腿怎么样?用一个字。

生:撑。

师:还有什么?

生:背。

师:比去年怎么样?

生:更驼。

师:同学们,见到一个连说话都没有力气、站立都有困难的奶奶,眯笑着眼睛的时候——,让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遍,“我来到厨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写对自己称呼的时候,这是一种细节描写,除了“宝宝”这一句话特别感人,还写了奶奶怎样一种状态。写了她的动作、外貌、神态。同学们,在这样不协调的情节之中写才感人。而不是随便写奶奶背驼了,那不感人。

师:请找出第二处不协调的地方。

生:抱不动曾孙子。

师:写抱不动,还是写她抱?

生:抱。

师:写她抱却抱不动才感人,怎么抱的?

生:她佝偻着身子、急匆匆、亲。

师:能不能找出第三处不协调的地方?

生:他将孩子亲个不停,孩子却害怕得大哭大嚷。

师:我有一个疑问,那到底是写奶奶亲,还是写曾孙不让亲呢?

生:写亲。

师:如果孙子让她亲,感不感人啊?

生:不感人。

师:为什么?

生:这很正常。

师:那么孙子为什么不让亲?如果从观众心里来讲的话,这是让人很不喜欢的。这老太太很讨人嫌,曾孙不让她亲,她却亲,但恰恰在不让她亲当中突显出什么?

生:奶奶的爱。

师:那么如何来写奶奶亲的呢?

生:拉着孩子的手,亲。

师:亲了之后,她怎么样的?

生:乐呵呵的。

师:这里一定要写一个对比,曾孙不让亲,孩子是怎样的,有一个词——

生:害怕。

师:还有?

生:缩。

师:奶奶的“乐呵呵”和曾孙的“大哭大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奶奶的爱就在这样的情节之中表现出来。要在不协调的情况下,冲突的情况之下,矛盾的情景之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雪小禅的《抱一抱母亲》,看她是怎么写人物细节的。咱们一起来读,当时母亲预备起。

(出示:当时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还要做各种各样的化验,他有责任亲自照顾:要抱母亲放在轮椅上,再把母亲放在检查台上。

 那时第一次抱母亲,就在那一刹那,他突然想掉眼泪。他抱过儿子,抱过妻子,但他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这样轻,不足90斤,身上的骨头都咯疼了他--什么时候,那个庇护他的强大怀抱,如此赢弱了呢?

母亲也很惊慌,说,你抱得动吗?抱不动我就一点点挪过去就行。他忙笑着说,当然抱得动,儿子还有这点出息。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同室的人都说,你儿子真好。

 母亲眼睛有点湿了,他点心也微微颤抖着,赶紧抱着母亲走到化验室。

 母亲的手紧紧勾着他,他知道,母亲是想让他省一些力气。他根本不在乎这点辛劳,但这个细节仍让他非常感动。)

(生读)

师:看一看,找一找,在这里面设置了一个怎样的情景?第二,她是如何来刻画人物细节的?

(生找)

师:他设置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生:当时的母亲已经虚弱到不能走路了。

师:她是如何来刻画人物细节的?有没有不协调的成分在里面。

生:母亲本来不重,但是她认为她特别重。

师:这就形成一种不协调,那么我们是写母亲不重重要,还是写母亲认为自己很重重要?

生:母亲认为自己很重。

师:她认为自己很重,其实儿子完全抱得动,母亲的爱就在这样一种不协调的情节之中体现出来,但是母亲是怎样表现的?

生:很惊慌。

师:你抱得动吗?随后眼睛也湿润了,最后一个最感人的地方,就是——

生:紧紧的勾住他。

师:为什么紧紧的勾住他?

生:因为想让儿子省力。

三、学生训练展示

师:对,我们要学会在这样一种不协调的情景之中去描写细节。接下来,同学们练练笔,写一段有关亲情的或师生情的或友情的片段。待会要同学们来展示。

(生写)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写到这里。我想请位同学来念一念,这位同学你来。大家仔细听。

生: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天气异常湿润、非常冷。刚下课就看见一人在车边紧紧握着双手在哈气,过了一会,人群变得特别拥挤,他伸着个脑袋四处张望,当他看见我时眼睛仿佛放出一种光芒,急匆匆地跑过来,连忙把我身上沉重的背包放在他身上,用他温热的手握着我的手。他就是我的父亲,那个默默为我遮风挡雨的父亲。

师:同学们,听清了吗?字也写得特别漂亮。写的是在什么情景之下?

生:在细雨中。

师:对,在细雨中跟父亲见面的情景。坐下来,再请一位同学展示。

生:那是一年的忙季,大家都在地里忙着种红薯。爷爷吃力地拿起锄头在地里一锄一锄地挖着,当我看见他并叫他时,他慢慢抬起头高兴地应答我,他的背显得很驼,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了,但爷爷还是冲着我呵呵的笑,露出几颗残缺不全的牙。

(情到深处带着哭腔)

师:这就是真情啊。

(默然许久,全班掌声雷动)

四、作文温馨提示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的课上到这里,也不能展示了。写人的文章你们要记住,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要抒发你心中最想抒发的情感,要写你身边让你感动的真人、真事,把它放在情景之中,在情景之中去描写人物的细节。最后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出示:“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要想写好文章,我们必须得多读书,多写作,研究它的艺术;当然我们还是需要观察,不观察,我们怎么写呢?刚刚这位同学用她的泪水来写她的爷爷,我想把这本书送给她。同学们下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