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古代也有不少人不愿意被世俗羁绊,更不慕名利,他们天性喜欢悠闲洒脱的生活。比如北宋著名才子林逋,就是长年累月地隐居于西湖边的小孤山。细细研究华夏诗坛中更多文人墨客们的境况,喜欢悠闲生活的才子可谓非常之多,下面分享三首描写幽居生活的佳篇,清新俊逸,更让人觉得兴味盎然。
题李山人幽居
中唐 · 张籍
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
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
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
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
张籍一生仕途曲折,晚年更是患有严重的眼疾,正是由于对人生的坎坷和苦难感悟深刻,诗人才会经常羡慕那些山人。隐居生活虽然清贫、寂寞,但也充满了乐趣,更显得逍遥,这首诗就表达出诗人对李山人恬淡襟怀的赞赏。
提到襄阳,大家必然会联想到唐代的高士孟浩然,他曾被李白盛赞,也深受王维敬佩,不过孟浩然只是由于仕途受阻后被迫隐居。而张籍笔端的李山人却愿意效仿林逋,布衣终生、不逐名利。
这位山人住在襄阳郊外,一间茅屋、几个书柜,无事焚香静坐、有时漫步竹林。藤制的手杖落在青苔上,可以画出图案;竹编的鞋子踏在石板中,显得脚步轻盈。诗人虽然无法幽居其间,却感叹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风尘客”,只会孜孜以求地“逐世名”,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幻。
幽居
北宋 · 释智圆
尘迹不能到,衡门藓色侵。
古杉秋韵冷,幽径月华深。
窗静猿窥砚,轩闲鹤听琴。
东邻有真隐,荷策夜相寻。
对僧侣们来说,不必宦途沉浮,无需趋炎附势,更没有衣食之忧。他们或闭关修炼,或云游四方,林泉之中可听到悠扬的梵音,山水之间曾留下恬淡的诗篇。
衡门是指隐者的简陋居所,由于远离喧嚣、“尘迹”不到,所以房前屋后经常爬满了青色的苔藓。天气渐冷,古老的杉树枝叶稀疏,秋韵深浓。每次漫步于那条熟悉的小径,都会感觉极其幽静,夜深时分更能欣赏到月华如水,令人觉得朦胧缥缈。
颈联更显幽居生活的特点,喧闹的尘世里岂能有“猿窥砚、鹤听琴”的场景,即使有些夸张,却形象地描绘出作者非常享受宁静、悠闲的氛围。
结尾更显诗趣,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举止,足以让尘世里的凡夫俗子感到羡慕不已。可是诗人却不以为荣,反而说“东邻有真隐”,更是迫不及待地“荷策夜相寻”,这是惺惺相惜的情怀,也是谦恭仁厚的高尚品德。
园居
明末清初 · 吴伟业
傍城营小筑,近水插疏篱。
岸曲花藏钓,窗高鹤听棋。
移床穿磴远,唤茗隔溪迟。
自领幽居趣,无人到此知。
每一位骚客雅士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青山碧水、幽居茅舍,还有渔樵鸥鹭、苍松翠竹,都是才子们经常流连忘返的场所,也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这首诗就抒写了一位清初著名才子的幽居感受。
在靠近城市、又远离喧嚣的郊外,诗人修建了一处幽静而又雅致的小筑。才子临水而居,插篱栽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回归自然,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曲折的溪岸花木繁盛,正适合诗人隐藏其中悠然地垂钓;诗人有时正专注地与友人对弈,一只飞鹤忽然落到窗前,然后还很好奇地观察谁的棋艺高超。诗人感觉山路的台阶陡峭难越,有时便干脆移床就近。采茗的小僮迟迟未归,诗人还会焦急地隔溪呼唤。
诗人隐居期间,无人专程拜访,反而让他感到清静闲适,恬淡无求。才子即使无心效仿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只要暂时可以心无羁绊、超脱凡尘,也就觉得不虚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