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那是什么?
小孩子不要看。
妈妈,我是怎么出生的?
你是我和你爸充话费送的。
爸爸,那我……
好好学习,不要整天瞎问。
这样的对话乍一看非常好笑,之所以好笑,是因为他用幽默的语言避过了最羞耻的问题,也是因为我们有同样的亲身经历,更是因为这个段子中的反讽情节,透出你我深深的无奈。
中国父母似乎总是对性这个问题三缄其口,每每提起就会转开话题,好像这是什么不能说的禁忌。而父母们对性情节的避讳,也导致它终于成为了“不可描述”的代名词。
在学生阶段,父母似乎希望将孩子放在一个象牙塔中,任何与性有关的信息都不要接触到。而一旦接触到,父母就会惊慌失措。最近就有一位母亲,因为女儿读了一本书而自责惶恐。
六年级女儿看挪威的森林,母亲自责没有藏好书
一位杭州母亲在发现六年级女儿看《挪威的森林》之后,感觉一瞬间慌了。因为这位母亲也是看过这本书的,知道书里有某些不可描述的情节。因此深深自责没有把书藏好,同时对女儿进行百般试探。
女儿到底有没有看到小说里的性描写呢?她会怎么想呢?会不会因此学坏呢?母亲心中有很多苦恼,而这也是很多中小学家长有过的经历,《挪威的森林》作为经典世界名著,和《红楼梦》等很多必读名著一样,都有对性隐晦的描写。
家长想开口问女儿,但发现自己问不出口,也不知从何问起,心里非常慌张。可以看出这位家长自己都不能坦诚面对性,更是将性教育视作洪水猛兽,但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确的吗?
家长是否应该对学生进行有关性方面的沟通呢?
性是什么呢?是生命诞生必须的过程,也许它过于私密,但绝不羞耻。可如今敏感的父母们却把性推到了一个绝对尴尬的位置,以至于只要沾上一点,就会受到父母们的联合抵制。
像如今很多小说里都会在发展过程中突兀地加上一句:然后就发生了绿江不能过审的某种情节。让学生们的思绪突然被打断,而后又恍然——哦,原来是不可描述的情节。但为什么性就成为了不可描述的情节呢?
家长认为:对于过小的孩子来说,接触性教育太早。但很多家长无论什么时候看自己家孩子都觉得他还小,不应该接触。像这位女孩已经六年级,已经成长出了某些身体特征,此刻接受性教育明显有些晚了,可家长仍然没意识到。
家长们虽然想将孩子装进无菌空间,但实际中的社会却恰恰相反。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手机电脑,其他孩子也可以为他带来各种信息,家长又怎么能够保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受到其他渠道或片面或扭曲信息的影响呢?
学生的性教育应该如何启蒙?
其实如今很多家长都是90后00后,对于性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视,但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所以很多家长虽然想要引导学生,却不知如何开口,也担心自己把握不好度。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如果讲得太多,会不会误导学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性教育专家陶剑丽表示:无论什么方向的教育,首先都需要家长先摆正自己的态度,尤其是性这样的话题,家长自己应先“脱敏”,不要觉得性很羞耻很避讳,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问题。
性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父母禁止学生去问,或者听到学生的问题就回避,这样无疑会让学生更加好奇,如果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无非就是通过各种小视频或者同学,从那里又能得到什么正确正常的引导呢,不是更容易变坏吗?
但家长也不能一次给予学生所有的答案,好奇心都是有阶段性的,而每个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提出的问题和能接受和理解的答案都不一样。6岁之前,孩子问什么家长就答什么,不逃避回答,但不要答得太深。
6~7岁要告诉学生身体和异性身体有什么不同,如何保护自己。八到九岁就要告诉学生如何预防性伤害,如何保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隐私部位同样重要,万一遇到不好的事情,学生应该如何防止自己受到侵害。
10~11岁解决青春期的生理发展问题,10~12岁帮助学生了解两性交往问题。这是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根据学生发育的普遍水平给出的水准,但如今学生的身心发育都提前了,那么关于学生的性教育也应该有所提前。
家长们需要更加重视,如果学生对性知识一无所知,比提前接触这些东西更加可怕。毕竟社会不是象牙塔,学生的心理也不可能按照家长的预想发展,
要么会因为好奇被网络的擦边球信息引导产生扭曲的性观念,要么就是从白纸一张直接进入社会,而这两种的后果都不是家长们期望的。与其等着被坏人和有害信息引导,不如家长先教给学生正确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