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情感爱情内容页

论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

2022-04-14 09:18:42 爱情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论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它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的一种特性,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揭示人物内心复杂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对于文学作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描写的内容和对象是人类两性的性关系及性征性状,它对整个社会的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构成产生影响,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教化作用。将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与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统一起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已成为性教育的载体之一
  1.1 包括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载体意义
  性健康教育载体,是指能承载、传导性健康教育因素,并能为性健康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进行教化和内化的、双向互动的物质性工具和手段。以性教育载体面目出现的文艺作品,是实施性描写的文艺创作者在一定的性描写思想指导下,创作并传递的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的内容。在资讯极为发达的今天,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借助于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书刊、影视、网络等),正对人们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性教育。网络等现代传媒具有的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加大了与作品相伴的性描写内容的传播,在客观上扩大了与性描写内容相关的性教育作用。“广州市只有24%的青少年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性知识,超过70%的青少年是从小说里或者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相关的性知识”的情况表明,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1.2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的性教育作用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受众的作用在于:一是贮存和携带了作者内在认知反应的、浓缩整理后的性教育内容。作者运用创作之手,以不同描写视角和力度,将自己对“性”的自我感悟和自白,组合在文艺作品中,以“营养”的形式传输给受众。这些性描写内容,成了受众性认知的对象,受众通过阅读或观看作品,即可获得或掌握作品中蕴藏的性教育内容。从教育的形式来说,这些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充当了性教育教材的作用。二是促进受众产生“性认知反应”。文艺作品性描写信息的传递,重要的不在于信息传递过程,而是受众接收信息之后出现的“信息反应”。借助文艺的传播影响属性,承载于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可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促使其身心状态发生改变。通过文艺传播的过程对受众进行性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可以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获得简约、间接的性知识。因认知能力的不同,受众对这些“简约、间接”的性知识进行处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由此获得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
  文艺创作具有明确的传播指向。为了尽可能地影响和改变受众,创作者常常要设计和动用更多、更先进的载体来扩大作品的影响(如在作品添加增强视角效果的插图、通过互联网传播、改编成影视剧等),这进一步增强了文艺性描写内容在性健康教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对构建和谐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包含性描写的文艺作品对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2.1 不同的性描写力度,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其一,“蕴藉、含蓄”的性描写。它具有含蓄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性进行“蕴藉、含蓄”的表现,对性的描写是“避实就虚”,而不是“原始形态性行为的纪录”。由于对性不作过直过露的描写,因而不会使读者“因读秽笔而产生秽想”。作品为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图景对性作了描写,但对“性”作了含蓄、艺术的处理,对性生理、性心理等作了创造性的提炼加工和艺术升华。这种性描写既符合艺术创作审美原则,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也符合社会的审美道德底线。
  其二,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性描写。这类作品从整体看,不会引起淫荡的效果,不会从整体上引起人们的淫欲之心。但作品中夹杂的淫秽色情内容、低级庸俗,有害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中性描写是不健康的,但又不可以随意删除。为了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事件,作者选取“性”作为材料,对“性”作了近乎自然主义的描写。这种近于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虽然突出了人物和事件的典型性,但也极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二是作品中性描写与主题无关,可以全部删除。这类作品中,在某个情节或某个部分,对性进行过分地渲染或刻意的描写,将性描写变成了游离于主题之外、近乎自然的色情实录,既无社会价值也无任何审美价值。

  其三,纯自然主义的性描写。这类作品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以写实的手法,淫亵性地具体描写性行为、性交及其心理感受;淫亵性地描述或者传授性技巧;公然宣扬色情淫荡形象;具体描写乱伦、强奸或者其他性犯罪的手段、过程或者细节;淫亵性地具体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他性变态行为,或者具体描写与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等等。它只是给人纯感官刺激,没有任何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2.2 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产生不同的性教育效果
  文艺作品对受众世界观、人生观、情感、性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不同的性描写载体形式,对受众的性教育效果各不相同。
  以静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诗歌、小说、文学剧本等),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受众传递性思想、性事实、性观点等性教育方面的符号和信息,是作者个人的性情绪、性思想的一种寄托、省察和发泄。借助于文字的沟通技能,受众在见识作者所展现的性事实过程中,聆听了作者所陈述的性理由和观点,受到相应的性思想启迪。静态载体发挥作用受文化水平限制,因此承载其中的性教育认知,影响的主要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高层次人士”。
  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如戏剧和歌舞表演、电影电视表演、口头文学创作和传播),是将性教育内容隐含于文艺活动之中,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参与者接受感官刺激,获得认知感悟,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接受教育内容,并进而养成行为方式。在以动态载体形式出现的文艺作品中,性描写方式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肢体语言描写方式的大量运用,它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认识性文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性教育效果。当这些作品中的性描写内容进一步发展到色情甚至淫亵的程度时,它对受众获得性知识、养成相应的性认知和性习惯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对性内容进行刻意描写的色情表演和口头文学传播,就是对受众性犯罪的一种教唆。因此,动感越强、互动程度越高的载体形式,越容易让受众直接获取信息并解读其意义,包含其中的性描写内容,对受众的教育影响作用也就越大。
  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各种网上文艺作品(如博客文学、手机群发短信等)是一种动静结合的信息载体形式。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传播手段兼容、传播方式交互等特性。借助于网络的强大功能,可发送图文并茂的性教育信息,收到比书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众更多、覆盖面更广的效果。特别是其随文配发的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图片,能将阅读者从繁难的文字内涵理解中解放出来,使性描写内容变得更加深刻、鲜明、生动、具体,让读者在浓缩后的性认知世界里,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深思。
  2.3 不同作者的性描写对受众的影响效果不同
  不同社会知名度的作者,其作品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各不相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崇拜名人、模仿名人的心理。出于对名人的信服,受众(特别是青少年)易被名人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吸引和影响,产生盲从现象,出现因慕名人之名而读(观)名人之作品,并接受其观点的情况。因此,知名度越高的作者,其创作的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对受众性教育影响作用也越大。

  3 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内容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作品实际上充当了一种性教育教材的作用。因此,在和谐教育理念下的性健康教育,要求文艺作品中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应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要求相一致,与社会性健康教育内容的构建相和谐。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创作主题选择和谐
  要按照和谐性健康教育的总要求,全面审视作品所要表现的、体现其意图、宗旨、目的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意向,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进行准确的定位,使包含性描写内容的文艺创作主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主旋律保持一致。一是不忘规范,将性赋予人性内容和社会伦理价值。“通过写性,使其与广泛的人性内容、社会内容、思想意义、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深化并丰富作品的内蕴”,“通过性描写深刻地表现丰富的人性、自由的思想、新的人道主义精神、纯美的两性关系”,让性描写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二是牢记责任,严肃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应遵守必要的美学规范和道德规范,不能丧失人文精神和放弃社会责任。作品中的性描写应表现“一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内容和社会世相”,为社会、文化建立起必要的性道德规范,绝不能超过社会的普遍性道德心理承受水平。三是情满社会,注重性健康教育和谐环境的营造。性描写应有利于净化和塑造人的灵魂,与建立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两性关系的准则道德和义务相和谐。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等性描写内容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规,符合人道。做到批判丑恶,弘扬正义,宣扬高尚精神,张扬人类的良知,不为腐化与荒淫提供冠冕堂皇的理由。
  3.2 写作视角选择和谐
  性是一个具有颇多争议的东西,作品中的性描写,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选择一个和谐的写作视角。一是理性选择写作对象。虽然性是文艺创作回避不了的话题,但并不是不加考虑地选择性描写的对象和重点。而应在理性精神和美学观照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性描写对象和描写重点,做到描写对象选择应是不为性而写性,描写重点不津津乐道于性细节的描写、性经验刻划和性场面渲染。二是冷静面对性信息。而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性信息,写作者要保持基本精神操守,既不因生活中性的存在而凡写就必写性,也不能盲目地选择性描写内容,更不能添油加醋,带彩着色,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叙述性信息和性感受。三是运用恰当写作方法,消解性描写的消极影响。创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反常化比喻、通感、间接描写等写作手法,为受众创设一个阅读审美心理距离,延长审美时空,“使性描写具有‘审美场’,进而增强审美快感,减少官能快感”。从而尽可能减少性描写给受众带来的消极影响,做到写性但又不损害作品的思想价值。四是处理好性描写在作品中的置入位置。性描写不能游离作品主题之外成为色情内容的实录,而应当成为文艺作品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作品主题显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它必须遵循艺术整体的辩证法,在恰当的位置和恰当的时候和谐地出现,收到充实作品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效果。

  3.2 描写力度和谐
  对“性”的描写,有一个“度”的问题。描写度的和谐是性健康内容和谐构建的关键。它包括:一是数量度的和谐。文艺创作不是性的实录,而应具有美的升华,给人以美的享受。性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数量不能过多,不能逢文就写性,更不能为写性而写性。如果只是一味迎合个别人的口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为满足肉体欲望而让作品通篇(或绝大部分)都是露骨的性描写,这样的性描写数量度显然是不和谐的。二是质的和谐。对性的公开是一种有条件的、科学的公开。在性描写的过程中,要写得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虽然“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可否定或忽视的,但文艺作品的精髓并不在于对性的描写。并不是任何创作都要有性描写为伴,而是要“使性描写在作品中闪烁审美的光芒”,对性作完全自然主义的描写,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从效果上将诱使受众走向性罪错。
  4 加强创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是性健康教育内容和谐构建的保证
  不同职业道德的作者,给受众提供的性描写内容不同,产生的性教育效果也不同。因此,文艺创作者除应加强常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外,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4.1 科学性认知教育
  性描写的过程既是作者性认知的过程,也是性道德展示的过程。创作者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的认知态度,直接反映在性描写的作品上,影响着受众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伦理、性道德。因此,必须对创作进行科学的性认知教育,力促其具有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性道德准则,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才能实现性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文艺创作者只有接受包括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等方面的性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正确的、健康的性认知,才能以健全的性态度,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去进行性描写。
  4.2 和谐创作心理构建教育
  对创作者进行有关涉“性”创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和谐创作心理素质,形成健全、正确的性描写个性和行为能力。创作者要对客观世界中的“性”具有正确心理防范意识,较强的创作心理承受能力,自尊自爱,以和谐的心理完成和谐创作。做到写作动机和初衷符合性健康教育和谐发展的规范,而不是简单立足于性描写;面对多种多样的创作素材和视角,有原则地选择性描写对象和重点;材料组织、布局谋篇、各种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的使用等应当服务于性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构建。
  4.3 个体和谐发展观教育
  文艺创作者应当懂得:没有社会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用和谐的性描写,构建和谐的性教育内容,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才有文艺创作者自身的和谐发展。文艺创作者必须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规范自己的性描写内容。
  总之,文艺创作中的性描写与性教育内容构建的和谐,是性健康教育成功的保证,成功的性健康教育应建立在完善的文艺创作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基础之上。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才能创造出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艺术成果。来源于《中国性科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