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景色内容页

渗情入景——向名家学习景物描写

2021-10-19 08:09:51 景色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渗情入景——向名家学习景物描写

渗情入景

---向名家学习“景物描写”---

特约主持:朱成玉


名师导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习描写景物,有些同学在写这类型作文时,只是简单勾勒所看到的景色,如同绘画里的速写,只注重照搬实物而非传神描绘,这样写出的文章一定是干巴巴的。那么,“渗情入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相信杨闻宇的《野旷天低树》一文,会对你有所启发。

名家美文
野旷天低树

杨闻宇

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西行入陇,身住兰州,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早春里最先著花。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骏马”,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蹄下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杏花展绽得疾速繁盛,褪落得也齐促彻底。待那小麦泛黄时,叶儿里时时亮开的杏儿也黄澄澄的,丰腴润泽,十分诱人。杏树以粉红、翠绿、澄黄之色彩将花叶果实铺排在一个紧凑、简练的序列里,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显示着春之多情,春之浩茫。麦收之后,使命已毕的杏树仅余青叶,静下来了,一直平静到落叶之秋。 
洋槐,万花凋谢它才开。在刚刚波荡开来的绿色里,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素白似雪,雅秀高洁,清芬阵阵,鲜冽的气氛夜静时尤其袭人。这正是青黄不接、许多人家揭不开锅的时候。有那盈盈新妇,捏一长钩挎一竹篮,拽弯带刺的青枝,小心翼翼地采撷槐花,花串儿嗅之幽香,生啖之则微甜。回家去洒以井水,一笸箩白花撒上三五把麦面,敷霜敷粉,两手和匀,尔后入笼捂蒸,熟时趁热拌以少许油盐,油香淡淡,花香微暖,筋实而耐嚼,妙不可言,村人便称之为“麦饭”。陆游的“风吹麦饭满村香”,很切合关中的这一景况。鲜花白面,调料不宜重,火候不宜猛。新过门的小媳妇外表俊样,是不是兼有内秀?这春日里第一课就考个八九不离十了。槐从鬼,有鬼气,其考试新妇之手段也相当诡秘。 
柿树,无疑是色调至为沉着的一种果树。春深时节,它才将指甲盖似的蜡黄花儿隐蔽在密叶里,不露色相,什么异味也没有。有的顽童长成棒小伙了,仍以为柿树十年二十年不作花哩。经夏而入秋,雁唳长空,寒霄里杀下了严霜,碧绿的柿树这才着火一样旺烘起来,蜡黄花儿偷偷结下拳样的青柿子先红,红灯笼一样惹眼,接着是巴掌大的叶儿突然间洇染而红透,整个硕大树冠像是坠在西海的残阳,泼血一样焚烧,泼血一样红。火炬在黑夜里最热烈,柿树在秋野上最壮观。它是自然界的最后一抹成熟,是天地间所有绿色卷旗回营的号令。 
杏树掀开了春之裙裾,柿树则收揽了缤纷的秋意,以杏花之粉红为始,以柿叶之绛红终局,既关乎人事,也正属于造化的安排。
更有花色雅淡者,是柳树。在村外贴河近渠的野地里,鹅黄初上,茸如小茧,谁晓得是叶芽呢还是花苞?丝绦如帘,叶儿秀媚,荫凉浓淡相宜,正好隐蔽住人身,也正好泄漏下月辉,这正是男儿的粗犷青春与女儿纯真的情愫迸射出生命的第一朵火花的所在,这“火花”便是柳树所独有的天然花朵了——论绚丽,论神奇,大千世界里难得其俦。 
柳树是天地流水差遣于月地里的爱的信使,由它撮合成的姻缘是最美满的姻缘。村巷媒婆们捏弄下的婚姻,全不及柳下之盟来得幸福,来得如意。
兰州市区里,我住六层楼,在最高层。东过马路,是“宁卧庄”宾馆,宾馆外围林木荫荫,内部设施相当出色。“宁卧庄”,好漂亮的名儿,和平安恬,高枕无忧,有出尘脱世之意味。有一天,一进城的菜农忽然告诉我:“这地方以前是庄稼地,村名叫‘牛卧庄’,后来改名时动了一个字。”一字之移易,截然形成的是两重境界,何况我是远走他乡,从戎西上千余里呢!回得家来,俯倚阳台,我又一次眺望那个宾馆,自“宁卧庄”往东,在那黄河投奔而去的远方,便有我的故乡,思绪如云,我又想起了乡村原野上一株株的大树…… 


技巧借鉴


作者通过对风物的描写来展现自己的思乡之情。全文紧扣“树”来写,以气候变化的节点来剪裁寄托其乡情的树木。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将“情感”渗透到“景物”中去的呢?

1.来一点儿精妙的描写。描写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如以杏树的粉红与麦苗的嫩绿互相映衬,给人洁净如洗之感,又以粉红、翠绿和橙黄展现杏树花开叶长果生的过程,以寓春天的多情;洋槐在绿叶中盛开的花洁白清香,带来困境中生存的希望、日常时生活的乐趣;由青而绛红的柿树所带来的壮观景象则给人热烈和成熟的感觉;柳叶的鹅黄和柳茸的茧白,与月辉相衬,最易逗引情思。

2.来一点儿恰当的抒情。把感情注入笔端,融进字里行间,使得所写的事物不只是看到的事物,还有心中的事物。“野旷天低树”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名句,展现了一幅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树毗天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在这空旷寂寥的天地中,一颗无处安放的、漂泊、孤独的羁旅愁心。作者西行入陇,身处兰州,在内心还是游子羁客的身份,暗合了诗句背后的愁情;“野”不是指作者身处的高楼林立的闹市,而是一望无际的平野,是他思绪中的关中平原。这样,在关合诗句原有意境外,又蕴含了作者独特的乡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带着情感去写景,那景自然就贴近人心。

学生练笔

鲁朗的夏天

徐知非

西藏鲁朗的夏天是温和湿润的,这对于我——一个习惯了苏中地区夏天骄阳似火、鸣蝉聒噪的人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今年夏天,我终于和母亲来到魂牵梦萦的神秘之都——西藏,也慕名来到了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鲁朗小镇。小镇海拔一千多米,四面环山。山上草木葱茏,好像披着浓墨的绿衣。头顶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如白玉装点着翡翠,玲珑剔透。山腰上,一片片白云袅袅升腾,让人飘飘欲仙。微风吹过,云儿浮动,仿佛让你欣赏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日落时,太阳躲在山尖后,射出万丈光芒,犹如佛光普照大地,一座座山峰如活佛临凡,显得格外庄严圣洁。整个小镇如婴儿一般躺在这安宁、祥和的摇篮中,置身其中,让我忘记了尘世的一切烦恼。
镇上只有两百多常住人口,显得宁静而安逸。花香、草香混合在一起,弥漫在街道上,让人心旷神怡。太阳似乎害羞了,躲在云层里,只洒下柔和的光芒。鸟儿也卖弄着喉咙,唱出宛转空灵的歌,与轻风流水一起奏出和谐美妙的曲子,沁人心脾。
街道旁,花儿开得正盛,大的小的,红的紫的,交织着,竞相开放,争奇斗妍。导游告诉我们,这叫“格桑花”。“格桑”在藏语中是幸福、美好的意思。花儿们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时而兴奋地左右摇摆、时而热情地招引着我们,将幸福与喜悦传递给我们。几棵叫不上名的大树,伫立在花中间,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这样的美景,岂能错过?我拿起相机,将它们摄入镜头,更将它们摄进我的心田。
走到小镇的中心,出现了一个湖,在藏语中“湖”叫“措”,这个“措”清澈见底,鱼儿在绿藻间嬉戏玩耍,水面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再细看湖中央,有座红白相间的佛塔,塔顶是金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把万丈金辉射向湖面,塔身是红色的,塔底则是白色的,与湖面浑然一体。佛塔四周是一排转经筒,藏族人认为,将“唵、嘛、呢、叭、咩、吽” 这六字真言念得越多,就表示自己对佛祖越虔诚,就会为自己带来好运。我觉得好玩,加快脚步走进了转经的行列。只见我身边的一位藏民,看上去二十多岁,身上穿着蓝色长衫,披着红色花纹的藏袍,脚下是一双破旧的布鞋。他一手转着筒,一手拿着念珠,嘴里反复念着六字真言。最让我惊奇的是他的神情——气定神闲,看不出一点当代青年人身上的浮躁和对物欲的狂热追求。他双眼凝视前方,目光坚定而澄澈,闪烁着佛性的光芒!我似乎也被这精神触动了,跟随着转经筒放空内心的一切。
夜晚,一切都安静了,伴着流水声,我进入了梦乡。
这就是鲁朗的夏天。一个清爽的夏天,一个纯净的夏天!一个让人忘记烦恼,宁静祥和的夏天!
我爱鲁朗的夏天!
(作者系江苏盐城市景山中学初三5班学生)
【点评】
这篇作文的景物描写唯美而动情,很好地体现了“渗情入景”这个特点。作者首先以大全景的手法描写了鲁朗小镇,后又详细描写湖景和藏民,最终展现出自己的心灵被洗礼后的清澈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