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博物馆内容页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名句欣赏

2025-04-25 09:09:27 博物馆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名句欣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赏析】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嘈嘈”让读者联想到嘈杂,“切切”让我们联想到低回,“急雨”让我们联想到紧迫,“私语”让我们联想到缠绵。音乐的美在于旋律的和谐,而旋律的和谐又在于高音与低音的配合,紧凑与舒缓的协调。可以说,琵琶女的琴声正是体现了音乐的和谐之美,才如此动人。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赏析】珠圆玉润,天工之作。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杂而不乱,错落有致,天籁之音。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赏析】缠绵低缓,如泣如诉。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想象奇异,巧借通感。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赏析】虽断犹续,情思暗联。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琴声与心声一致,怎不感人?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千古佳句,独步诗坛。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乐教功能,在此重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赏析】异军突起,如闻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身临其境,如大军压境,战战兢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赏析】戛然而止,震撼人心。最后,一曲终了,她收取拨子,在几根弦的中心奋力一划;琵琶就像撕裂的布帛一样,发出脆厉的一声。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仍余音绕梁,久久难息。“拨”,即拨子,弹奏弦乐器时用的工具。“当心画”,是一种演奏手法,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横划,行话叫做“扫”。“画”,同“划”。“裂帛”,指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这里是形容“当心画”时声音的强烈冲击感。在高潮中突然停止,余韵悠长,绕梁三日。


【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