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植物水果内容页

描写荔枝的好诗好段落

2024-08-12 10:14:53 水果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描写荔枝的好诗好段落

荔城无处不荔枝,果海盈眸尽绮思
文|何明程
莆田,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荔枝的芬芳是其迷人的印记之一。“荔城无处不荔枝”,她以其独有的荔枝文化,绘就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留存着千年传承的甜蜜记忆。作为“南国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不只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连接古今、融汇文化的信使,承载着莆田人民世代相传的记忆与梦想。
莆田荔枝的历史,如同莆田的血脉,源远流长。自唐代起,它已跻身宫廷珍品之列,广受贵族的喜爱。到了宋代,莆田的荔枝种植技艺日益精进,贸易网络空前繁荣,荔枝文化的辉煌在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溪流潺潺,水岸依依,荔枝树成为大自然精心布置的精致。绿叶间跳跃的红宝石,构成夏日里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荔枝爱照镜”,这句流传的俗语,不单描绘了荔枝树与水的不解之缘,更隐喻了荔枝对清澈水源的依赖,正是这份滋养,赋予了荔枝果皮如霞、果肉似玉的非凡品质。
轻轻剥开莆田荔枝那艳红的薄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如玉般展露,舌尖上的甘甜,是夏日里清凉的诗篇。放入口中,那果肉瞬间在齿间爆开,汁水四溢,甜美的滋味如同一股清泉在舌尖流淌。那种甜而不腻、酸中带爽的层次感,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音符都在味蕾上跳跃,令人沉浸于大自然的馈赠之中,难以自拔。
2014 年,莆田荔枝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这不仅是对其卓越品质的最高褒奖,也是对莆田深厚荔枝文化底蕴的权威认证,彰显了莆田荔枝的独特地位与文化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莆籍名臣蔡襄的《荔枝谱》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这部著作洋洋洒洒 2500 余字,详细记载了荔枝的种类、种植、采摘、储存等方面的知识。蔡襄在书中对莆田荔枝的品种进行了细致分类,如“陈紫”“宋家香”等,还介绍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对于荔枝的栽培技术也有深入阐述,包括土壤选择、施肥浇水、修剪枝条等环节,为后人传承和发展荔枝种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部专著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荔枝的专著,也是现存最早的果木专著,为莆田荔枝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人们常说“一颗荔枝三把火”,暗示荔枝性温热,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上火现象。然而,面对荔枝的“热情”,莆田人展现出无尽的智慧与温情,找到了平衡之道。他们将荔枝浸于清冽的井水中,巧妙地中和了其热性,留存了荔枝的鲜美,使之化作炎炎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此般智慧的运用,蕴含着莆田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懂得调和与平衡。
每年四月,荔枝花悄然绽放,花香四溢,引得蜂蝶蹁跹。至七月中下旬,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成为莆田人夏日的期待与喜悦。每年大暑时节,莆田人素有吃荔枝与羊肉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也是对生活热爱的直接表达。荔枝的清甜与羊肉的醇厚相互交融,在舌尖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荔枝古名“离枝”,面对荔枝“离枝即食”的娇贵特质,莆田先民早在 400 年前就已掌握了独特的保鲜之法。古法智慧,利用夏季井底的寒凉,将荔枝装入瓦坛中,密封后倒沉于井中,或将荔枝装篮悬于井水之上,这样可以使荔枝保鲜一周以上,保持其色香味俱佳。这些古老的保鲜方法,让每一颗荔枝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被品尝。
在挑选荔枝方面,莆田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观察荔枝的外形和触摸果皮的质感,就能判别出荔枝核的大小。那些尾部圆润、表皮光滑的荔枝通常含有较大的果核,而尾部尖细、表皮略粗糙的则多为焦核荔枝,这种智慧的传承体现了莆田人对荔枝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情感。
“果海盈眸尽绮思”,莆田荔枝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荔枝灯笼,这一充满童趣的手工制品,更是莆田人心中甜蜜的回忆。选取一枚带梗的荔枝,轻轻撕开外皮,保留果肉膜,上下翻转,便制成了一盏小巧玲珑的荔枝灯笼。这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成为孩子们心中甜蜜的回忆。
莆田荔枝,这份千年的甜蜜记忆,如同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的诗篇。它讲述着关于生活、文化与传承的美好故事,成为莆田人民心中永恒的骄傲与甜蜜的印记。

你知道有哪些描写荔枝的诗句吗?
《荔枝》
荔枝红透满枝头,
夏日清甜解暑愁。
玉液琼浆腹内藏,
五彩宝石缀枝头。

绿叶映衬红妆艳,
风送清香入庭来。
欲问此果何处有,
海陵佳果胜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