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描写好句好段 —水果
孩子们,你们好:
水果,是我们都熟悉的食物。水果的描写,是我们对物品描写的第一次,这样一个水果,它自己不会动,静静地坐在这里让你写,我们管这个叫“写静物”!
不管是水果、玩具,还是文具,写这一类物品,第一步,是和看图写话的第一步一样,运用我们的“扫描仪”,好好扫,扫个够,从上往下,从左到右,角角落落,方方面面,仔仔细细,扫个清清楚楚。
一个静物嘛,最方便我们的就是能看得见摸得着,遇见写水果,还能尝一尝。观察水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外到内。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感受它。写话中在语言通顺流畅的前提下,如果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就更好了。
今天我们以写西瓜为例,看水果、摸水果、闻水果、尝水果、说水果、写水果 。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动口、动脑。是不是突然感到:咦,写这样的作业不错嘛,边写作业还能边吃东西,挺爽的!
你们一边爽歪歪,一边听张老师说,在描写物品之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不管我们以后遇见写什么,让我们低年级小学生描写的,大多是身边常见的东西,那我们要把这个描写对象,拿到身边,体积小的,拿在手上观察;体积大的,围着这个物品,好好观察。总之,你写啥物品,对象一定要摆放在你的眼前。
现在天热,家家户户都买西瓜,那我们开始观察西瓜的外面: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西瓜呢?先从形状上来说说。圆形,椭圆,又大又圆的西瓜。
这西瓜像什么呢?说一个比喻句。哦,西瓜像一个篮球;西瓜像大气球。再说说这个西瓜是什么颜色的?这个西瓜是绿色的。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瓜的绿颜色呢?碧绿,浅绿,深绿。
通过平时学习,我们的小脑瓜里积累了很多的词语。那请仔细观察你们家里的这个西瓜,找一找这个西瓜上,哪儿是浅绿?哪儿是深绿?浅绿色的西瓜皮上有一道道深绿色的条纹,对吧。
写作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深绿色的条纹像什么呢?是不是像老爷爷、老奶奶脸上的皱纹。深绿色的条纹是不是还像小溪,像大海里的波浪。
如果你们把这西瓜上的条纹比作皱纹、小溪、波浪,运用这样的比喻句,这句子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呀!绿绿的西瓜皮还像一块无暇的翡翠?翡翠是一种绿色的玉。“玉”是多么珍贵呀!如果有谁把西瓜皮比喻成一块没有斑点的绿色的硬玉,这是不是能看出他对西瓜的喜爱之情呢?
现在,你们再摸一摸西瓜,说说有什么感受?西瓜摸起来感觉光滑的,细腻的,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光滑细腻。
运用听觉,轻轻拍打西瓜,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呢?“啪啪“的声音,“咚咚“的声音。“咚咚“、”啪啪”是模仿声音的词语,叫拟声词,也叫象声词。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太简单了,早已经学过。是吧?写话时,可以多用这些拟声词!它能使我们的作文发出美妙的声音。
刚才我们观察了西瓜的外面,现在请你们的爸爸妈妈打开西瓜来看看西瓜里面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瓜瓤通红通红,红彤彤的。老师觉得红红的瓜瓤像天边的晚霞。像秋天的枫叶,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儿,像冬天的火焰。
西瓜里面,除了瓜瓤你们还看到了什么?黑黑的西瓜籽。黑黑的西瓜籽像什么呀?像一颗颗黑色的珍珠。原来西瓜籽这么美呀!像珍珠那样闪着亮光呢!这么美的西瓜,闻一闻吧?闻到了淡淡的清香,香甜香甜的味道。
看到这么诱人的西瓜,你们最想干什么呀?尝一尝吧!吃起来甜滋滋的,感觉嘴里冰凉冰凉的真是香甜可口的西瓜呀!
刚才我们是按“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来观察了西瓜的,那西瓜适应在什么环境里生长?又含有哪些营养呢?也可以找资料读一读,然后有选择的写一写。
我们来看看身边同学,写水果的精彩语句:
朱子墨说:“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我的水果朋友,他就是桃子先生。”当当当,请我们桃子先生闪亮登场!然后可以以桃子先生的语言,来介绍自己。这叫“自叙”的写作手法。
赫英菲说:“西瓜像姥爷肚子一样,圆圆的。”还说:”我吃着嘴里甜,心里美。”
张睿萱说:小石榴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树上。
李郡希说:“榴莲吃起来软软的、绵绵的,就像吃棉花糖一样。”
有一个学生叫唐子墨,她作文、日记里经常出现这样的语句:“空中飞翔的小鸟在追逐晨光的游戏中乐此不疲,时而飞身向下把所见所闻快乐地于舟舟诉说。”
吃桃子,她这样写:“轻咬一口,清润的桃汁充满口腔,好像把夏日晚风都留于齿颊,久久回味,甘之如饴。”
写一个静物,樱桃,她说:
在正是樱桃成熟之季节,小作者从樱桃名字,说到平时看见的采摘园,到樱桃的品种。全文分三个自然段,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我知道,大家听完后感觉很舒服,又很惊讶,惊讶于这篇文章虽然稚嫩,但文风优美。
张老师也被这小篇儿深深感染,心情愉悦,感觉幸福来的太突然了点。在和唐子墨家长沟通后得知,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源于两点:
一是,她小时候,家长经常带她去农场参与家庭种植和收获活动。加上最近出去度假,路过十三陵水库,看见周边有很多采摘园,于是小时候有关樱桃的记忆被唤醒。这是实践出真知!
二是,在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要求下,背诵《声律启蒙》,一直在用心、坚持背诵。最关键的是,不是死背书,背死书,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理解并试着在写日记和写作文的时候,运用这些词语短句。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