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起源于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以七绝体首创,平仄格律(其一)为“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后来演变为长短句双调小令,54字,前后片各4平韵。因短促明快的节奏与叠韵设计,适合表现河流的奔涌气势或历史沧桑感。
平仄格律(双调小令正体)(其二)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经典词例: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此词以黄河的壮阔为意象,寄托豪迈情怀。
《浪淘沙·北戴河》(其二)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注:此词借海浪抒发历史变迁的哲思。
《念奴娇》:得名于唐代歌伎念奴,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典范,别名“大江东去”“酹江月”。正体为双调100字,前后段各10句4仄韵,多用入声韵,句式参差跌宕,宜抒豪情。因气势雄浑,常被用于咏史怀古,尤擅表现大江大河的苍茫意境。
正体平仄格律(苏轼体):
中平中仄,仄平中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平仄。
经典词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此词以长江为时空背景,融合自然景观与历史兴亡,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
以上三个词牌中,《望海潮》长于铺陈江河与城市的交融;《浪淘沙》以短调浓缩河流的动感;《念奴娇》则以跌宕句式承载历史厚重感。三者均能通过平仄韵律与意象组合,将河流的物理形态与人文意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