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王观《凉州词》,这句诗描绘了黄昏时分,人与爱人约会的浪漫情景
描写牛郎织女约会的场景,月牙西边落,偶尔流星划过,萤火虫飞舞,萤光闪烁。河里青蛙鸣叫,河水哗哗的流淌,草丛中蛐蛐歌唱。天空中喜鹊飞舞忙着搭桥,织女从桥南飞奔而来,织女约裙衣飘舞,牛郎从桥北而来,在桥中间两人相拥,两人话未出口,泪水先飘落,一阵乌云来,雨水洒人间。约会时间到,两人将分别,三步两回头,明年再相约。
每天一首古诗词
【菩萨蛮·来时杨柳东桥路】
【北宋】 晏几道
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
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
【解析】
这首词以极其含蓄委婉的笔调描写一次约会的经历,他满怀着期许、兴奋赴约,到那却发现伊人不在,空惹一丝失意。
“来时杨柳东桥路,曲中暗有相期处”,词人沿着那长满杨柳的东桥路走来,一路杨柳飘拂,月光微洒,他的目的地是那道路的弯曲隐蔽处。
因他曾与伊人约好到那相会,内心一写充满着无尽的欢欣、急切与期许,但蕴藉的词人并不直接透露一丝内心的感受,而是仅仅通过来时的景致以及“相期”二字,让读者自去体会。
“明月好因缘,欲圆还未圆”,于此之时,明月是将圆却未全圆,既不朗照又不暗淡,似乎极为懂得约会情人的需要,给他们朦胧幽静的环境。
另外,这将圆未圆的明月仿佛也是他们之间因缘的象征,是在装定未定之间,正如俞陛云所评:“月未十分圆满,情味最长,取喻因缘,小山独能见到”。
词人甚至还未点明在这明月“欲圆还未圆”的环境下,他没有逢着约好的伊人,但从“未圆”二字中,我们可以隐约猜测伊人失约了。
“却寻芳草去,画扇遮微雨”,于此,通过“却”、“去”二字,以及环境的变化,伊人失约的事实渐渐明朗,因为伊人的失约,他不得不失意地离去,但他仍然不放弃,希望再次寻觅伊人,在寻寻觅觅的过程中,突然下起了细细的小雨,他以画扇微微遮住这细雨,可见再次的寻找也枉然。
正如蒋兆兰《词说》中说:“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粗淡直白,了无蕴藉,索然尽耳”。
词人虽未直接抒情,但环境的变化中——由月色微照到突降小雨,蕴含了词人心绪的变更,从满怀期待、欢欣转至迷蒙、失意。
“飞絮莫无情,闲花应笑人”,多情的词人看见飘飞的杨絮、悠闲的飞花,觉得无情的它们正在笑话自己的失意与痴情,正所谓“伤心人另有怀抱”,但用语依然隐而不现,令人揣摩不尽。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约会相悦的诗歌。人都是这样,遇到喜欢的事物,总想时时刻刻拥有,不喜欢的,多呆一秒都嫌长。
《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写过七夕的诗人词人数不胜数,但能让我脱口而出的只有秦观的这首《鹊桥仙》,这是一首描写“七夕”牛郎织女约会情景的诗。据说此诗一出,立刻秒杀以前所有写七夕的诗,堪称空前绝后的神来之笔。
秦少游在这首诗一开篇就埋下了一个小小的梗:“纤云弄巧”,含蓄地告诉世人,这“七夕节”以前的名字叫做“乞巧节”,天下所有的姑娘们都要这天要向天上的织女“乞巧”,学习她纺纱织布巧夺天工的手艺。
秦观还在这首诗中大谈他的爱情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牛郎织女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一次,却胜过了多少在尘世间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啊!这哥们的意思是与其在一起天天争吵不休,还不如人家一年见一次面来得甜蜜呢。
我猜想这秦观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距离产生美”这个美学问题的诗人。他觉得爱情真正的样子应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恋人或夫妻如果同床异梦,鸡同鸭讲,貌合神离,天天腻在也不会有什情意绵绵,相反俩人只要感情好,距离远点也不是什么问题!
就凭这首诗,秦观就可称得上是恋爱专家,婚姻导师,直接把精神恋爱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比现在的什么《非诚勿扰》上的所谓专家强多了。
七夕节随想,胡言乱语几句,祝诸君风有约,花不误,愿今夕何夕,所遇良人,愿两情相悦,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诗经》之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这首诗歌描写了男女约会时兴奋和紧张的情景。男子赞美女子如美玉,女子嗔怪男子太急躁。
原文: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男女约会的场景,女方躲躲藏藏,男方急得发慌。女方送给男方一棵草,男方当作至宝。好多时候就是这样,礼物不在贵贱,而在于送礼物的人。只要是对的人送的,野草也会当至宝,否则会弃之如敞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