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之王老虎也有害怕的时候,老虎在寻找食物,边溜达溜达的,边观察林中的动静,正当这时候它发现食物,是一个死去不久的小鹿,于是老虎准备叼走去隐避的地方享用美食。
棕熊也正在寻找食物,它也来到了这片丛林之中,一抬头猛然发现老虎叼着小鹿,这是我的地盘,怎么容你老虎拿走我的东西,于是棕熊紧追不舍,当它们近在咫尺的时候,老虎果断的放弃到手的小鹿,它害怕被棕熊突然猛拍,会打断自已的脖子的,还是保命要紧,于是老虎不愿意正面与熊交战,两败俱伤这过太不划算了。
棕熊一看老虎主动留下食物,它也不在究缠老虎了,有了吃的不用在去寻找食物了,开心的大口朵颐的小鹿的尸体,今天吃个享饱大熊腰也太值了。
真是长知识了,原来在古人的称呼中,老虎的一生,各个年龄段皆有不同的叫法。
处于第一个年龄段的老虎,从 0 到 6 岁被称作大猫。
第二个年龄段,即 6 到 12 岁的老虎叫斑斓。
第三个年龄段,12 岁至 18 岁的老虎称为大虫。
第四个年龄段,18 岁到 24 岁的老虎叫白额。
第五个年龄段,24 岁到 30 岁的公老虎便可叫山君了,再往后存活的老虎则叫玄坛,此乃中国古代对于老虎一生的称呼。
古人将老虎称为山君、山神,缘由在于老虎乃山林之中的百兽之长。而称其为玄坛,竟与道教所供奉的财神赵公明有关。因赵公明被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其绘画中的坐骑为黑虎,故而老虎在中国古代民间也有玄坛这一称谓。
不过,据相关数据显示,老虎的平均寿命通常仅为 20 年左右,且还是圈养的老虎方能活得更为长久一些,野生老虎一般也就 10 至 15 年左右的寿命,鲜少能活到山君这一年龄段,更别提玄坛了。
在《水浒传》中,老虎常被称为“大虫”,其中武松打虎这一章节就有“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的描写。把老虎称作“大虫”,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没有对动物进行门纲种属的详细分类,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爬的动物都统称为“虫”,而老虎体魄高大健壮、勇猛威武,便在“虫”前加了“大”字,意为虫之大者。
在《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老虎。如《邶风·简兮》中用“有力如虎”来描绘健壮英勇的“硕人”;《小雅·小旻》里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以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勇猛果敢、无所畏惧;《郑风·大叔于田》中的“叔”是徒手打虎的英雄,诗中有“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的描述。
《史记》中则将老虎称为“戾虫”,例如“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表达了古人对老虎既敬畏又恐惧的心态。
在《聊斋志异》中称老虎为“斑子”,生动精准地概括了老虎的特征。
这些不同的叫法,既反映了老虎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形象和特点,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古人对老虎的认知与情感。同时,老虎也常被用于象征勇敢和力量的军人,如《大雅·常武》中描述周王朝的军队神武如虎,在“虎臣”的带领下取得胜利;《鲁颂·泮水》中歌颂鲁僖公有“虎臣”辅佐等。老虎还被用于描绘环境、处境等,如《小雅·巷伯》中用“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表达对造谣生事者的愤恨,《小雅·何草不黄》中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写征夫的苦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