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季节,都对应着人心深处的色彩;更多的诗人,在秋天时分,看见了人生的苍凉。
给大家收集了几首关于同为《落叶》为题的诗,看看诗人在落叶中,都感悟到了什么。
1.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落叶》五代·修睦
诗人修睦在雨后走上田间地头,眼前是层层叠叠的落叶。这些落叶,一边飘落,一边想念着往日春好,却没料到秋风,来得那么快,那么劲爽。
也没了办法,也只好随风飘零,或逐了水波,或乱舞空中,给傍晚的暮色,增添了几分凝重。还好是久经风霜的修睦,要换了林黛玉,估计得哭晕在地头。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这是全诗的诗眼,也是一杆秤当中的那一颗秤砣。分量很重。
诗人似乎在劝解落叶,别不开心,看那青松挺拔矗立直,即使秋风萧瑟,甚至寒冬冷酷,却依然翠绿如常,不过你是你,它是它罢了。
也许,修睦在以青松自拟,也许是自勉,又或许是在暗讽尘世里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古代文人总有些高风亮节,不愿与俗世合流同污。
当然,这些在精明人的眼里,就是一种穷酸,一种不识时务,一种泥古不化。现在呢,这样的人,很少了。
2.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落叶》唐·王建
这首诗,王建就写了在自家院子扫落叶看到的场景。
陈绿这个词用得好,陈年的绿叶,不红也得黄了。陈年的东西,似乎都好,陈皮、陈酿、陈醋……除了陈绿。
“陈绿”们颤巍巍地挂在树上,还有好一些已经经霜显红,黄红绿三色相间,这正是初秋的自然景象。
地上的还没扫完,树上又开始娉娉袅袅地飘下三两叶来。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似乎让人摸不着头脑——王建你就描写了几张落叶,就这样完成了一首叫“诗歌”的诗?
其实,文字只是诗歌的表层,文字底下那些没有表述的,肉眼看不见的,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但这些隐藏起来的意蕴,却又需要调动读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才能更好的体味,这也是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了。
诗歌的韵味,也恰恰体现在这里,不然呢?不如去读一篇关于秋天落叶的说明书好了。
3.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 唐·齐己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齐己比王建更招惹秋天,他不在自家院子赏秋,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里,跑到林子里去吹秋风。
树叶仿佛一夜落光,怎么扫也扫不干净。等早上他起来,耳边还有萧瑟的秋风,月色依旧朦胧,却跟晨霜交叠在一起,分不清哪些是月色,哪些是秋霜。
最后齐己感慨道:我怎么觉得那些浓荫大树仿佛如昨,那些莺啼燕语,正把柳树唤绿了?这不是幻觉,这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快得让齐己感觉想穿越一样。
当他看到这满地黄叶,才猛然惊觉: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相信大家也跟齐己有差不多的感觉。“一叶知秋”,不仅仅是说从一片树叶上感知到了秋季的来临,更是有一种时光倏忽的穿越感。
我喜欢秋天,秋天的天气,总是晴空万里,白云显得高远,天气微凉微凉,一被吹上身,感觉就像被季节包围了。
特别是站在河边,看那河水缓缓东去的场景,脑子总是空白一片,不知道此时此刻的自己是一片落叶,还是一墩石头。
然后,突然明白,庄子为什么说“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了。
4.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
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
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题落叶》唐·司空曙
对于流落于朝廷之外的司空曙而言,秋景即心象。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水一虫,都是那么的萧然窘瑟。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这句写得很形象。江水受寒气侵袭,飘浮的波纹也是冰冷;即将冬眠的秋虫,只能在台阶上相互簇拥取暖,这些景象加深了秋天的萧索和凄凉,其实,是司空曙自己内心的写照。
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司空曙很是羡慕秋叶,还能随着秋风,飘荡到洛阳宫殿的琉璃瓦上,而他,只能伫立在江边,暗自伤怀。
司空曙在这首诗里表达得很直接,也很可爱。诗人,很多时候,都很率真得可爱。
对于秋天,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我是南方人,这里年均气温有二十多度以上,所以植物一年四季常绿。秋冬叶不落,反而是春季才落叶。那时人面子树的叶子,纷纷洒洒,金黄的树叶覆盖着地面,像极了北方的深秋。
有一次元旦时分到了济南,那几天最低温度有-8℃。走在什么路上,看到的树木都是留着一株枝丫,没有一片叶子。我却不觉得萧瑟,而仿佛看见了一幅幅画——素描画。只因为,小时候看美术作品,上面对北方的描绘,多半是光秃秃的树枝。
于是,光光的枝丫,在我眼里,反而成了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