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六月内容页

韩翃的《寒食》美妙地描写了寒食节的风俗,整个气象舒卷如画

韩翃的《寒食》美妙地描写了寒食节的风俗,整个气象舒卷如画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谢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出版学术专著《北宋前朝诗歌转型研究》,普及著作《课本里的古诗词》,译著《中国历史中的情感文化》(合译)等。


这首诗题目非常简单,叫《寒食》。我们先来讲一讲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寒食节源于一种很古老的民俗习惯,叫作改火。改火之前得有一个程序,叫作禁火。头一年的火种到这天把它灭掉,大家都不用。然后再重新起火,把新火种传播出去。可见,原始社会里的火是多么关键的东西。每到春天的时候大家会举办这样的仪式,感觉春天换了新火,就换了一番人间。有的文献里记载,古人甚至春夏秋冬都要改火。春天的改火,是最重要的,最有象征意义。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大概到晋朝的时候,有的书里把寒食节的来历附会到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即介之推。介之推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春秋时候有一个霸主,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重耳不是一开始就是霸主,早年他曾流亡很多国家,在流亡过程中吃尽了苦,介之推就一直帮助他、辅佐他。在他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之后,介之推不想为他做官,就跑到绵山里面躲起来。重耳说那怎么行,你对我恩重如山,苟富贵勿相忘啊,我们都富贵了,怎么能把你给落下呢?就一定请他出来。介之推这个人很倔强,说我当时帮你,那是有我的理由,我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所以我就是不出来。重耳做事也比较绝,你不出来,我就放火烧你,看你出不出来。结果介之推真没出来,抱着树就被烧死了。

这个人物,大家后来为什么要纪念他呢?因为他有一种气节。古人对很多不出来做官的隐士抱有一种理想化的眼光,会觉得他们对于世俗社会中的人来说是一种提醒,是一种警示,告诉人们其实你疯狂追求的东西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很多不求做官甚至完全拒绝做官的人,会成为我们民族的英雄传统的一部分。敢于做事是一种英雄,还有一种英雄敢于不做事,这种英雄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重的。

介之推是被烧死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传说就是寒食节附近,不吃热的东西,不生火做饭,吃冷餐。至今有些地区清明节的时候还有这种习惯,吃青团。青团是糯米做的一种糕点,里面有馅儿,甜甜的。当然有的地区可能放更丰富的馅儿。总之是冷食,不是热菜。这些风俗原本属于寒食节,后来都合并到清明节去了。大概是唐宋时期,这两个节日慢慢合并;到了明清时期,大家过清明节过得比较多,寒食节就过得少了。

以上我们介绍了寒食节风俗。下面就来看一看《寒食》这首诗是怎么写寒食的。

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就是春天的长安城。这里写的不是一个普通地方的寒食,是首都长安的寒食。到处都飞着花,注意,这是什么花呢?我们看后面才知道,"寒食东风御柳斜""东风"就是春风,春风在寒食这天吹呀吹,把柳树上的柳絮吹得到处都是,所以“飞花”就是柳絮,也叫杨花。

这里要说一个小问题。“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斜”,我会念成“xié”,但是大家在学校里,老师可能会念成“xiá”。我们之前讲“远上寒山石径斜”,也说念“xié”。再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我会念成“shuāi”,不念“cuī”。为什么这么念呢?其实我们把“斜”念成“xiá”,把“衰”念成“cuī”,无非是为了念起来押韵,更好听一些。但是有一个问题,唐代人写诗可不是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去押韵的。如果我们试图让每一首诗读起来都那么顺的话,那得改变好多字的读音。

比如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的“深”,“家书抵万金”的“金”,“浑欲不胜簪”的“簪”,这三个字普通话读起来都不一样,押不上韵,但唐人读起来都是押韵的。那么你是改读还是不改读呢?

不仅是韵母,很多字的音调都有古今差异。比如孤独的“独”,我们现在念成第二声,但是古人把它读成入声字,非常短促。还有“黑”“十”“蝶”,读起来都是入声字。所以,我们读诗,要么按照唐朝人的读音读,要么就乖乖地按照普通话来念。诸位如果是福建人、广东人,用闽南话、粤语去读唐诗,会比较接近唐朝人的读音。很多人只会讲普通话或北方话,就别那么较劲啦!

继续往下看,“御柳斜”,他为什么要专门写“御柳”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知识点,跟后面两句是密切相关的。后面两句怎么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这一天寒食节要过完了,一整天家里都没火,没吃到热东西,都吃冷东西,这时候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要开展了。傍晚时候,唐代长安的宫殿里,皇帝开始往外传蜡烛。“汉宫”,就是指唐宫。唐人写诗,常常以“汉”代指“唐”。

为什么传蜡烛呢?前文说了,寒食节来源于古老的习俗,就是禁火、改火,那得有个火种重新生产出来,这个火种意义非凡。皇宫里面拿什么生火呢?就是拿榆树、柳树这些植物的枝条来点火,点完火传到蜡烛上,然后用蜡烛传播出去。这就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诗的前两句为什么要写“飞花”“御”?因为后两句所写的风俗,与柳树这种植物有密切关系。

传蜡烛有什么程序和规矩呢?第四句揭晓了答案,“轻烟散入五侯家”。皇恩浩荡,皇帝把火种赐给大家。皇恩可不能是一盘散沙,随便挥洒,而要按次第进行。第一步要赐给谁呢?赐给“五侯”。什么是“五侯”?汉代的汉成帝把他的五个舅舅都封成了侯,后来五侯就泛指贵族。“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说传播火种,要先传给贵族,接下来才是普通官吏,再往后才是民间百姓。

现在是成熟的电力社会,我们很难想象完全没有能源、没有光明的一天。大概二三十年前,中国经济还不够发达,经常会停电。晚上“呼啦”一声,整个城市都黑了,过了很久才慢慢来电。来电是有顺序的。一般来说,军队、医院这样一些重要的地方得先来电,甚至医院有可能是永远不停电的,有的医院还有自己的发电机。越重要的地方越先来电,慢慢才蔓延到其他地方。

唐朝的寒食这一天,就好比是停了一天的电,大家都不用火。到晚上的时候,来自皇宫的火种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新春天的开始,新的生产生活的开始,一步一步传到了万户千家。

这首诗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描写一个风俗活动,并没有像有些人认为的在讽刺什么。最后我还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韩翃这首诗如此美妙地描写了寒食节的风俗,整个气象那么富贵祥和,舒卷如画。这首诗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他晚年时,皇帝突然有一天想起他来了,想给他官职做。正好当时有一个人跟韩翃是同名同姓。大臣就问皇帝,那你打算把哪个韩翃给招上来呢?皇帝大笔一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然后旁边批了几个字,“与此韩翃”,意思是官职就给这个韩翃。由此可见这首《寒食》是多么有名。

从诗的意义我们可以揣测,皇帝读这样的诗应该觉得喜庆,龙颜大悦。每到寒食节的时候,皇帝就会想:我的恩泽,我的赏赐,能够随着火种和轻烟,传递到千家万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