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高铁站的玻璃天顶,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拖着行李箱,匆匆穿过候车大厅,准备踏上出差之旅。出差总是让人感到疲惫,但在车站的短暂等候,偶遇同是归人的你,我的心情又不由得振奋起来。
等车中,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心悠悠而彷徨。车站的人来人往,各色行李与人群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有的人急匆匆,脚步匆忙,似乎追赶着什么;有的人则神态自若,安静地等待着大巴车的到来。
一纸车票,一段旅程
一篇故事,一个站牌;
春天的繁花,夏天的微风,
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暮雪;
描绘出了你们四年大学的风景。
“你从远方赶来,恰巧我们也在”
又相聚在了名为“毕业”的车站,历经千帆,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今天真正体验了一次西安火车站的高大上,重新认识了火车站。
今天从老家上来西安,下午一点多到的,火车刚进站就被新的车站惊呆了,找不到什么词语来形容,宽敞明亮大气现代化,一下火车,就有标识告诉你往哪里走,乘着扶梯下到一楼,人山人海,公交车哪里有,出租车哪里等,从哪里出,都有明显的标志,真的很方便,北广场建成了,南广场还没有建成,好多公交车还得在南广场去坐,所以更方便的是有免费的接驳车,从专门的地方坐免费的接驳车到南广场去坐公交车,真的感叹火车站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南广场赶紧建成,那时候,西安火车站会让所有人惊艳的!
元旦假期第一天,看看郑州汽车站的人流量后,不禁让人感叹:曾经人山人海的车站再也回不去了!
小编今天下午2点到达郑州中心汽车站(火车站对面),站外根本没有人排队,跟平常的情况没什么两样。购票窗口仅仅开放了2个,因为购票的人稀稀拉拉的也就十几个人,足够应付了。再去车站里面,更是门可罗雀,没多少人等车。这要是放在10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那个时候这个车站在同样的时间,人山人海去形容最为贴切,进站需要排成长长的队伍,买票需要排队,乘车还需要排长队,一大早去汽车站,下午能坐上车就算是很幸福的,即便是这样,也难以阻挡人们归家的心情。当时的人们谁也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的光景,汽车站就开始逐年走下坡路了,原来那个时候就是鼎峰之时。
这也不禁令人感慨,曾经人山人海的郑州汽车站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在小编看来,不单单是中心站,郑州的汽车南站,北站,西站和东站,乘客量减少老早就不是个秘密了,这也不是郑州这样,整个河南乃至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这样,郑州这算是好的。因为郑州至少还有河南这个人口1亿大省能支撑一下,自己本身又是省会城市,能有这个样子都已经赢过了国内大多数城市了。
问题是为啥会出现乘客量逐年减少的情况呢?
首先,汽车的普及让很多普通家庭都拥有了私家车。郑州的汽车数量超过400万辆,而拥有1300万人口的郑州,平均每3个人就有一辆车,按照一家三口人计算的话,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辆汽车。这让出行变成了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真是方向盘在手,天下我有,随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再依赖于公共交通工具了。
其次,高铁的兴起,让汽车站的生意更加受到挤压。在普速列车时代,火车因为便宜实惠收获了一大批的拥趸,汽车虽然稍微贵一点,但是好在都有座位,两家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高铁来了之后,情况就变了,乘坐舒服还省时间,但价格跟汽车票价格也差不了多少,而汽车好像一直也没什么变化,车还是大巴车,路还是那条路,车站还是那做车站。
最后,也是压垮汽车站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车站人员的服务和创新,真的是千年不变,想必坐过大巴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进站的时候,随便一个套着红袖箍的人都能怼你几句,售票口的中年大姐吊着脸,坚决不肯挤出一丝笑容,复读机一样来句“你好,请问去哪里?”、“那个时间的票买完了”、“你好,到底要买几点的票?”、“没想好,先到一边去,让后边的乘客先买”……听着句句都很客气,实际没有一句有感情。所以说,现在客流量越来越少,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把自己的饭碗砸了,逼着客户宁愿多花点钱坐高铁,也不愿意受这个气。
小编作为一个关注本地生活的自媒体,对公共交通方面的事情也比较关注,每年都会有几期专门写写郑州的汽车站、公交公司方面的资讯,也希望郑州汽车站能够知耻而后勇,在服务和创新方面多突破,也许还有一丝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