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描写登山的七绝,第一首家喻户晓,第二首却充满理趣
古代很多诗人都喜欢登山,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登上高峰,放眼眺望,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排遣愁情。
看,云雾翻腾,仿佛山谷中隐藏着神仙鬼怪;听,松涛阵阵,好像丛林里埋伏着千军万马。那些如梦似幻的云霞,还有让人陶然而醉的清幽氛围,实在是百看不厌。下面分享两首描写登山的七绝,第一首家喻户晓,第二首却充满理趣。
登山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是中唐著名诗人,年轻时因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庐山香炉峰下。他曾担任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官,后来被贬他乡,心情郁闷,感觉大好光阴很快就匆匆而过,实在对不起年轻时的苦读生涯。后来他遇赦放还,就在洛阳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首诗就真实地反映出作者当时愁闷的情绪,开篇就说自己“终日昏昏”,但诗人并非由于虚弱无力导致头昏,而是闲极无聊、借酒浇愁,才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第二句进一步表达无聊状态,同时也有一种忽然惊醒的感觉。估计是家人或邻居提醒他,不要整天宅在家里了,三春都快尽了,还不赶快出去踏青!
一个“强”字,带有一种勉强和不情愿的意味,仿佛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觉得有点愧对大自然的多彩多姿,于是便就近找一处景点开始登山。
诗人久不出门,突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立刻就觉得腿脚发酸,气喘吁吁。总算没有半途而废,诗人来到山顶,看见了一处竹院,而且还意想不到地遇见了一位僧人。
僧人与他寒暄了几句,立刻就感觉这位书生谈吐不凡,诗人也能感受到眼前这位高僧见多识广。于是二人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终于让才子如梦初醒,他也顿时不再有上山之前的那种“醉梦间”的感觉了。
作者与僧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暂时摆脱了身心憔悴的痛苦状态。“又得浮生半日闲”也成为了千古名句,表达了人们从扰攘纷繁的氛围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种清静、安然的禅境。
登山有作次敬夫韵
南宋:朱熹
晚峰云散碧千寻,落日冲飙霜气深。
霁色登临寒夜月,行藏只此验天心。
朱熹是南宋杰出的理学家、文学家,他在36岁时曾前往湖南长沙讲学,并与著名学者张栻谈经论道、诗文唱酬。他们泛舟湖面、携手登山,创作了很多传世之作。这首诗是作者登上南岳衡山之后,即兴赋诗,表达了当时心中的感悟。
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和时节特征,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攀登险峰,一路跋涉,虽然感到有些疲劳,却依然兴致勃勃。傍晚时分、阴云散尽,群山环抱、清澈明净。山林里秋意渐浓、霜寒露冷,却令人倍感幽静和雅致。
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的山峰。“冲飙”,指狂风,因为群山峻岭之间还有丘壑与山谷,傍晚时夕阳西坠、雾气升腾,在这些空旷的地方,就形成了强烈的空气对流。
随着时间推移,夜幕拉开、天朗气清,月升高空、寒意逼人。阵阵寒风,虽然让诗人感觉到丝丝凉意,但是他依然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夜景,那霁色的天宇、朦胧的山峰,还有倦归的飞鸟、晚回的樵夫,都一一映入眼帘,却让作者流连忘返。
结尾耐人寻味,“行藏只此验天心”。晚峰、落日、寒霜、明月,还有那些来去不定的云彩,虽然隐显飘忽,变幻莫测,但都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诗人将其称为“天心”。
作者认为人们的用舍行藏,可以与客观的“天心”相互协调,并产生共鸣,而无须跪拜圣灵、祭祀鬼神。虽然这样的看法并不科学,但是相比唐代文学家韩愈面对神灵就下马跪拜,朱熹应该要开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