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季节春天内容页

描写春天的诗大多伤感,唯独这一首积极向上,给无数人带来了希望

2022-03-18 10:23:37 春天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描写春天的诗大多伤感,唯独这一首积极向上,给无数人带来了希望

古代的文人大多喜欢悲春伤秋,这好像是一种习惯,其实也正是说明了,文人内心敏感,对于事物感知能力,要比别人更加的深刻,为此在创作关于春天和秋天的诗作时,总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种孤独之感,以及对于现实的感慨。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有很多,《全唐诗》里就比比皆是,大部分的诗人都写过,唯独只有宋朝诗人王令的《送春》,显得有一些与众不同,不仅仅只是描写春色将尽的感伤之怀,更多的是表达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这首诗不仅抒情,还有着一层深刻的哲理。

宋诗尽管一直被后人诟病,认为哲理太浓重了,反而是失去了诗歌的神韵,那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毕竟诗歌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主要还是看你如何去创作,以什么样的角度去描写。唐诗有它的特点,宋诗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有很多的诗人,其实并不输于唐诗,无论是意境,还是那份深刻的哲理,那都是让人称赞。

王令是宋朝著名的诗人,字钟美,后又改为逢原,生活的时代是北宋中后期,世居广陵(江苏扬州)。王令的诗歌和文章独树一帜,连王安石都极为推崇,可见王令很有才华,要知道王安石一向很高傲,很少去夸赞别人,但是唯独钟爱王令,喜读其文章,并推崇至极。

那这首《送春》从名字中就可以感受到,那是一首送别春天之作,到了三月桃花和李花开始凋谢,这时春天马上就要结束。很多的诗人,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所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表达感伤之怀,以及对于春天的留恋。尽管这首作品,同样如此,然而却又是给了无数人希望,所以在本质上,还是有所区别。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进入三月,已经是暮春时节,此时开出来的花,正在春风中慢慢地凋谢,有一些花开了又败了,然后又是接着开花。春风送来了阵阵花香,矮矮的屋檐下,燕子飞走了,又从遥远的地方飞回来。这是诗人所观察的春天,也是三月应有的样子,虽然只是普通的场景,还有寻常的景色,然而诗人描写得很细腻,抓住了春天的特点,使得第一二句,有着一种独特的美,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人们都想留住春天,可是春天的脚步,却又是渐行渐远,那只留恋春光的杜鹃鸟同样如此,还在半夜里悲鸣,希望春天可以走慢一些,那样还可以寻觅春色美景。只有春风并不悲伤,不相信唤不回,等到来年,春风再起,当时春天又会来临,整个世界又是花的海洋,到处都是鸟语花香。最后一句,正是给予了人们希望,春天虽然会过去,但是还会有下一个春天。

春天的景色很美,可是又是很短暂,这也正是诗人伤感的地方,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也使得有一些作品,总是围绕那份伤感而展开,可是王令的诗,却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反而是推陈出新,写出了春天应有的样子,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然后又是给予了无数人的希望。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七言诗,诗人以景抒情。诗词中的“更”、

“日”、“犹”、“不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执著追求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诗词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天到了,败了的花又开了,飞走的鸟儿也飞回来了,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它不相信春风是唤不回的。

和很多诗词中不同的是,这里的子规(杜鹃)并没有哀痛悲伤的感情,这里的子规(杜鹃)更多的是在暗喻诗人自己自信努力的态度,以及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