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推动了元宵节习俗的形成。
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的习俗不细谈,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有关元宵节的诗句。
01
元夕于通衢[qú]建灯夜升南楼(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fán]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02
元夕无月(唐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03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nóng]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04
上元夜(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05
十五夜观灯(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06
正月十五夜灯(唐 张祜[hù])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07
诗曰(唐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08
生查子·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09
诗曰(宋 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10
青玉案·元夕(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1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2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宋 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13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4
水龙吟·咏月(宋 晁端礼)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
15
元宵(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5
台城路·上元 (清 纳兰性德)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靺鞨[mò hé]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
16
清平乐·上元月蚀(清 纳兰性德)
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17
元夜踏灯(清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18
元夕影永冰灯(清 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19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