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菊花品质的句子
1、这时,我似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不起眼的野菊花?它虽然没有桃花,梨花的鲜艳夺目,没有玫瑰的芬芳娇艳,也没有牡丹的馨香富丽,却能在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经受风霜,把自己全部的力量献给大地,献给人们。
2、我还喜欢菊花的高风尚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风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雪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3、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4、九月的天气,秋风已带来了寒意,百花园中多种鲜花渐渐的凋落。它们被无情的寒气所驱赶,告别了暂短的青春期,慢慢走向衰老。然而,只有少数花却在这时大显神威,昂首怒放了。菊花就是这少数花中的佼佼者。
5、在百花凋谢的季节里,菊花却竟相开放,我喜欢菊花,不仅爱它的美,更爱它那不畏严寒、不怕邪恶、傲雪斗雪的坚强品格。
6、我赞美菊花,赞美它那与寒风冷霜搏斗的精神,赞美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赞美在现实生活中,像菊花一样的人。
7、因为菊花不怕冷,不畏严寒,故它能在深秋独放,而正是它的这种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颂菊花高贵品质;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表明了、永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8、陶渊明爱菊,是因为菊的淡雅幽香。他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飘逸生活,他喜欢菊“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坚贞高洁。同样,菊也爱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也同样喜欢恬静、淡然的桃源生活。陶渊明和菊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他们一起在南山下过着恬静、飘逸、悠然的田园生活。
9、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我依然徘徊在菊花的海洋里,如痴如醉……
10、菊花自古就是诗人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西餐秋菊之落英。”晋代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代陆游诗:“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纷纷零落中,见此树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
11、菊花乃“花中四君”之一,他错过了春暖花开的春天,错过了绿意盎然的夏天,待到百花凋落的秋天,他迎风招展,展开美丽的花瓣。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各种灾害,他依然挺着腰,有一种壮士的精神。
12、菊花,花中隐士者也。她有松树般的风格,有着梅花似的品行。古往今来,曾被世人所赞许。它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扎根于土壤之中,它就能茁壮地成长着。它的枝干挺拔直立,叶片郁郁苍苍,足能给人美的享受。
13、菊花的花瓣紧紧地包在一起,这样菊花就不怕寒冷了,在寒冷的秋天,许多树叶都落了,花枯萎了,菊花却还在寒冷的秋天里开放着,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着,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一首诗:“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14、我赞美菊花。赞美它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15、我喜欢野菊花的美丽,更喜欢野菊花傲霜的精神。每到春天,百花都纷纷调谢了,惟有野菊花开得轰轰烈烈。在寒冷刺骨的秋风里,昂首挺胸的向秋风挑战。陈毅曾这样赞美菊花: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的确,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那么华贵,没有月季那么娇艳妩媚,没有百合那么高贵优雅,但它那傲霜的精神实在是令我喜爱。
16、我赞美菊花。菊花虽没有玫瑰那醉人的芬芳,却在秋天的寒风里笑得那么灿烂;它虽没有牡丹那样高贵的血统,却依然活得那么潇洒。它的叶子像极了饱受沧桑的老人的脸,一道道皱纹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17、我喜欢菊花的高风亮节,赞美它的不畏严寒,欣赏它那顶风冒雪怒放的精神。敢于百花争艳,敢于风霜搏斗,它的勇气更令我深深折服。
18、我不仅喜欢菊花的美丽,更喜欢它傲霜的精神。到了秋天,别的花都凋谢了,惟独菊花开的轰轰烈烈,在寒冷刺骨的秋风里,昂首挺胸向秋风挑战。
19、菊花虽然没有牡丹雍容华贵,没有月季娇艳妩媚,没有百合高贵优雅,但她那傲霜精神,确实令人喜爱。我们做人,就要像菊花那样,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努力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20、菊花常被人称为“花中君子”,它能在百花凋零、万物枯黄的日子,接受风霜严寒的考验,它的坚强与勇敢,令人倾佩!
21、有人赞叹坚忍不拔的青松,有人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喜爱使人陶醉的音乐,有人称赞振翅高翔的鸿雁。而我,却喜爱秋菊。因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
22、辜负却桃娇柳嫩三春景,捱尽了菊老荷枯几度秋。
23、秋菊能傲雪,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24、深秋的早晨,大地、屋顶、树枝都洒满了寒霜,瑟瑟秋风吹来,黄叶纷飞,百话凋谢。可是菊花却挺立着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25、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