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描写网描写场景动物园内容页

从理科角度写的动物园游后感

2020-06-02 08:24:11 动物园的文章 访问手机版

从理科角度写的动物园游后感

 前言 

每年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春游、秋游,可以和同学们撒了欢的出去嗨,但有一点总是让人很不爽,那就是回来总得让写一篇游记,年年写,根本没啥新题材可以写。这可愁坏了孩子们,今儿就从理科的角度写一篇游后感。

今儿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孩子一大早说想去动物园,由于离家很近,所以我们说走就走,骑着小电驴,几分钟就到了门口。

动物园里的游客真的是多啊,基本都是带着孩子来玩的,像我们这种一男一女的中年组合,还真没见到。

不晓得是不是五一节动物们也想休假,大部分动物都是懒洋洋的趴在那儿一动不动,唯有猴园的猴子,活蹦乱跳地还算有些生气。

在查阅猴栏资料的时候,有个有意思的数据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两种猴子,一种叫德氏长尾猴,一种叫东非黑白疣猴,虽然同属于猴子,但是他们种群数量却有相当大的差别。

德式长尾猴,每群最多可达35只,而东非黑白疣猴,每群只有9-13只不等,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猴子,种群的最高上限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另外,为什么猴子的种群数量会有上限,难道过了30只,德式长尾猴就有分家的可能?而一旦到了10只左右,东非黑白疣猴就得内讧?

记得曾经在一本科普类的书里看到,猴子都是群居动物,每个群落都由一只健壮的公猴统领,这只公猴享有整个猴群中母猴的交配权,也就是说,猴群中其他的公猴,是没有媳妇的。

虽然总有一些公猴年富力强时,会伺机挑衅猴王,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公猴是不会这么做的,说他们隐忍也好,说他们怂也罢,总之,他们似乎在这个环境里,某些本能的冲动就被完全压制住了。

我对这个很好奇,就去查了一些资料:

生理学家Mehlman常年观察猴群,他发现很多小公猴会因为挑衅老猴,被后者咬死,而这些小公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体内5羟色胺的水平普遍偏低,而他观察的那个猴群,最先被咬死的小公猴,就是5羟色胺最低的一个。

5羟色胺可以抑制我们的攻击行为,也就是情绪比较稳定,而缺乏5羟色胺极有可能表现出喜怒无常的情绪化表现。

这种生理因素的差异,导致个体行为会有明显不同,一个种群想要维持并且壮大,内讧必须要少,但是倘若种群中的个体,比其他种群天生就缺少某些维持情绪稳定的激素,那么,他们会不会更容易造成种群的分离?

我没有查到德氏长尾猴和东非黑白疣猴体内的5羟色胺是否有很大差别的实验资料,但是这种接近2倍差异的种群数量,背后一定有天生的因素。这个因素到底是啥,已然勾起了我浓浓的好奇心,希望以后有机会学习神经医学,把答案给找出来。

上面这一段,共计894个字,符合一般意义上游后感的字数要求。但跟传统游后感流水账不同的是,它的侧重点在于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提问,并试图查阅资料寻找到疑问的答案。

有人或许说, 难得放假,带孩子就是出去玩的,这么思考问题多累啊?

我在动物园刻意观察了很多带孩子的家庭,爹妈指着动物的资料牌,一个字一个字念给孩子听,希望孩子学会识字的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我们也想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一些东西。只不过,常规意识中的学东西,就是记住一些表层的知识信息,比如猴子的名字、吃啥、住哪儿,而对信息深层的差异,没有深挖的习惯。

有人把休息和运动看作是对立的两种事儿,但有人空闲的时候就喜欢把出去运动当做放松和休息的一种方式,如果想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哪一种认识更有利于习惯的培养不言而喻。

同样,如果想培养孩子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就不能给他们灌输一种玩和学习是对立的认识,探索未知世界本身就是一种玩,对身边的东西产生好奇,并试图寻找到解惑的答案,就是像密室逃脱一样的游戏。

我们无法让一个日常完全没有思考习惯,甚至厌恶思考的孩子,独独在学习上体现出极强的思考力,这不现实。

假如孩子能够有意识的对猴子资料里的信息,提出疑问,那么,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就自然也能从题目的条件中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这种就是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

别人看到一个数字,就是一个孤立的数字,有这个习惯的孩子看到这个数字,会反映出数字背后的数量含义,并且基于这个数量含义,与其他数字进行对比,并进一步的解读出深层次的关联。

而这个意识和能力往往就是数学成绩好与坏的根本差别。

一般家长带孩子去动物园,会让孩子认识认识动物,像小时候对着动物的卡片识字一样,去识记动物的资料信息;一般学校让孩子写动物园游记,也大多停留在记叙文的文体上,而很少会涉及到对理科更有价值的议论文上。

倘若孩子真能像上面那些去写游记,哪怕什么优美段落和词语都没有,依旧有大用。这种写作文的方式,语文作业能够交差,数学能力也同时得到了锻炼,简直是一举两得。

推荐阅读